常识 | 五德 |
释义 | 五德①战国阴阳家用语。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王)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邹衍认为,王朝之更替,即依五德终始之次序而循环。此说为秦始皇所推崇,并为西汉董仲舒所继承。②儒家用语。指五种品德。《论语·学而》以温、良、恭、俭、让为“五德”。郑玄注:“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中庸》以“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为“五德”。朱熹注:“言五者之德,充积于中,而以时发见于外也。”③兵家用语。指将帅之五种品德。《孙子兵法·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注:“将宜五德备也。” 五德儒家指温、良、恭、俭、让五种德性。《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南宋朱熹注:“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论语集注》) 五德中国哲学史用语。五行之德。战国末驺衍指水、火、金、木、土的天然德性。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上王朝的更替。参见“五德终始”。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