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刻石经
今北京房山县白带山云居寺,是隋唐以来北方的佛教胜地。隋朝僧人静琬首创雕刻石经,藏于石室,各朝相沿不衰,积累了大量石板经文。辽时云居寺损毁,圣宗时重修。辽南京官员韩绍芳打开石室,检对石经,上报朝廷。圣宗命僧人可玄继续刊刻石经,补缺续新。经兴宗、道宗两朝,至清宁三年(1057)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共六百块,合原存经《涅槃经》、《华严经》等共二千七百三十块。合称四大部经。天祚帝天庆七年(1117),又把道宗时所刻石经大碑一百八十片,寺僧通理大师等校刻石经小碑四千八十片,埋在寺西南的地洞中,上建石塔一座,刻文标记。从辽圣宗至天祚帝时的刊刻石经,是辽朝对佛经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校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