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经筵讲读官 |
释义 | 经筵讲读官宋代特设的专门给皇帝讲读经史的一种职官。其中,包括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侍读、侍讲,崇政殿说书三个等级。经筵讲读官的职掌为“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原则上规定“学士、侍从有学术者为侍讲、侍读,其秩卑资浅而可备讲说者则为说书”。元祐间程颐以布衣,崇宁中蔡崈、吕瓘以隐逸为崇政殿说书,乃特例。每年讲说日期分为两次,春季二月至端午节,秋季八月至冬至节,逢单日(隻日)入侍迩英阁轮流讲读。任其职者习称讲读官,或称侍经筵。太宗时已有侍读,真宗咸平二年(999)始设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择老儒旧德以充选”,班秩次于翰林学士,而禄赐则相同。其后又设侍讲。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侍读与侍讲皆同级,而前者序班在先。其初讲读官为专职,设直庐于秘阁,侍读官轮流值班,侍讲官每日值班,食宿其中。其后,有出外任而仍带翰林侍读、侍讲学士衔。元丰改制,废翰林侍读、侍讲学士不置,但以为兼官(元祐年间一度复设学士,元符初又省去)。此后,讲读官惟有侍读、侍讲与崇政殿说书三种称号。兼任经筵讲读官的官吏,除侍从官外,有不任现职的祠禄官(宫观使),也有任现职的台谏官和其他庶官(非侍从官)。南宋,则又有以“侍从以上兼经筵则曰侍讲,庶官则曰崇政殿说书”的规定。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