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经学 |
释义 | 经学训解、阐述儒家经典之学。最早见于《汉书·兒宽传》:“见上,语经学。上说之,从问《尚书》一篇。”起源常被追溯至孔子弟子子夏。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经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两汉经学极盛。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经书为孔子政治思想所托,着重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讲求五行谶纬。自董仲舒始,把阴阳五行说与《春秋公羊传》相结合,为巩固皇权服务。古文经学以孔子为史学家,以经书为孔子整理的古代史料之书,偏重于“名物训诂”。西汉末年刘歆大力倡导,自王莽利用古文经《周礼》作为改制的依据后,古文经学逐渐勃兴。东汉末,融合经今、古文学,偏向于古文学的郑玄之学盛行。三国魏王肃反对郑学,后王学逐渐取代了郑学的地位。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受玄学和佛学影响,陆续编出比经注更详细的“义疏”,是称“南学”。北朝的经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墨守东汉旧说,是称“北学”。唐初,孔颖达等奉唐太宗之命,编《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唐代经学兼南学和北学的特点,形成义疏学派,成为宋明理学的思想渊源。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它虽以儒家经典立论,但也吸收佛、道二家思想,志在阐述义理,兼谈性命,义理性命之学成为当时经学中的一股潮流。元仁宗时,以宋儒经注取士,理学遂占统治地位。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反对理学,提倡朴学。清乾嘉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传统,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形成“乾嘉学派”。清中叶以后,以庄存与、刘逢禄等为代表的“常州学派”,复兴今文经学。清末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全面抨击古文经学,又作《孔子改制考》等书,借用今文经学议论时政,提倡变法维新,使清代今文经学发展到高潮。至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宣传“科学”与“民主”为旗帜,经学为正统的时代才告终结。经学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不仅它的思想内容而且它的思想形式都给予各个学术流派以影响,其间产生出不少重要的经学论著,仅《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著录之著作即达一千七百七十三部,二万零四百二十七卷。是研究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以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的重要资料。 经学中国历代训解和阐发儒家经书之学。语初见于《汉书·兒宽传》:“(兒宽)见上,语经学。上从之。”起源常被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子夏和荀子。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立五经博士,以通经作为进选人材的标准,治经、尊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使经学大盛。遂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西汉末,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成的经书,刘歆请立学官,和太常博士们争经学正宗,开始经学中古文与今文两派的争论(参见“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东汉末,兼容今、古文的郑学盛行。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的经学称为“南学”,北朝的经学称为“北学”。南学受玄学、佛学影响,陆续编出比注更详细的“义疏”。此外,还就《礼记·中庸》发挥天命心性学说,成为宋明理学的渊源。北学以章句训诂为主,墨守东汉旧说。唐初,孔颖达等奉唐太宗命编《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唐代经学结合南学约简、以玄学释经和北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形成义疏之派。宋代经学发展为理学。它虽依儒家经籍立论,但志在阐述义理,兼谈性命。元仁宗时,以宋儒经注取士,理学遂占统治地位。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主张“通经致用”,反对理学而倡朴学。清乾嘉时期,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传统,以训诂考据方法治经,兼及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乾嘉学派”。清中叶以后,庄存与、刘逢禄等“常州派”学者复兴今文经学,后康有为利用今文经说议论时政,“托古改制”,为变法维新寻找理论依据。至五四时期以“科学”与“民主”为旗帜,发动打倒孔家店运动,经学才告终结。其沿革变迁、辩争分合、盛衰消长,和整个封建社会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演变密切相联。对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历代经典,共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经。历代经学著述,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