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经今古文之争
释义

经今古文之争 

儒家学派内部不同派系的斗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经典散佚。汉初,除挟书之律,搜求古代典籍,儒家经典逐渐齐全。人们将凭记忆背诵,靠师徒口耳传授下来的五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作为教本,称为今文经,把从民间或孔壁挖掘搜集的,用篆文(战国时文字及秦小篆)书写的儒家经典,称为古文经。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记录文字,读法不同,而且各有师承,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今文经学派把儒家经典看作是政治课本,穿凿附会,偏重于探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在治经过程中,夹杂谶纬迷信成份,把经学阴阳五行化。古文经学派把六经看作是古代历史资料,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举大义,不为章句之学,不凭空臆造,不用阴阳五行天变灾异之说。西汉时,今文经学派兴旺发达,立有五经十四博士,占据统治地位。古文经学派流传于民间,不得列入学官。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左传》、《毛诗》等列于学官,遭到今文经派博士和执政大臣的反对。汉平帝时,王莽为托古改制的需要,一度将《左传》、《毛诗》等古文经列于学官。汉光武帝刘秀取消古文经博士,古文经学仍在民间知识分子中传播。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辈出,相形之下,今文经学虽得统治者扶植,但由于烦琐、妖妄,而逐渐衰落。东汉末年,郑玄博通古、今文经,以古文经为宗,杂揉今文、古文经学,遍注群经,使经今古文之争暂告平息。古文经学派在魏晋、隋唐时影响较大,宋明时衰落。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派方法,在古籍整理、语言文字研究上取得较大成就。今文经学派自东汉衰落后,至清末再次复兴,主张变法,托古改制。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才逐渐消声匿迹。
经今古文之争即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始于西汉末。汉成帝时,刘歆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穀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与其亲近以今文经书残缺不全,博士诸儒抱残守缺为由,请立《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于学官。因遭博士诸儒反对而未成。东汉初,韩歆上疏建议立古文《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博士范升反对,谓“左氏不祖孔子,师弟相传又无其人”;《左氏》得立,其他经传必争立,“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左氏》有失凡十四事。后经论辩得立,旋废除。东汉章帝时,贾逵讲《左传》长于《公羊》、《穀梁》,又作《今古文尚书同异》及三家《诗》与《毛诗》异同。《公羊》博士李育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贾逵则撰《左氏长义》四十一事。在白虎观会议上,李育以《公羊》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证。东汉末何休撰《左氏膏肓》、《穀梁废疾》、《公羊墨守》,郑玄则作《鍼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何休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后汉书·郑玄传》)清代今文经学兴起,亦注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以经义讥切时政。廖平在二变时尊今文抑古文,康有为承其说撰《新学伪经考》,力斥古文诸经为“伪经”,古文经学为“新学”(新莽之学)。而章炳麟、刘师培则捍卫古文经学,互相对垒,形成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经今古文之争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形式上,今文经用隶书,古文经用蝌蚪文;古文经在篇章上较今文经为多,如《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礼古经》(五十六卷)比今文《礼经》多三十九篇,《古论语》(二十一篇),比今文《鲁论语》多一篇。内容上,经今古文也有区别。许慎撰《五经异义》即从名物、制度、解说上区分经今古文。例如,在名物上,今文家认为“九族”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古文家则认为从高祖到玄孙为九族;在制度方面,今文家认为天子驾六,古文家认为天子驾四;在解说方面,今文家认为圣人无父,感天而生,古文家则认为圣人皆有父等类。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与汉代的政治和现实结合紧密,然不免附会和神化孔子与经学,而古文经学则重训诂、考订,多从历史上找根据,故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古文经学近于史学。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