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管宁 |
释义 | 管宁(158—241)三国时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字幼安。与华歆、邴原游学四方,三人相善,合称“一龙”,世传曾与歆同席读书,有贵显者过其门,读如故,歆出看,遂割席分坐。东汉中平四年(187),避乱居辽东,历三十余年,因山为庐,讲诗书,明礼让,非学者不见。黄初四年(223),为司徒华歆荐为独行君子。清高恬泊,无仕宦意。魏文帝征为太中大夫,明帝时以为光禄勋,太尉华歆又让位于宁,皆固辞不受。著有《氏姓论》,以明本世系,已佚。 管宁(158—241)三国魏散文家。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初与华歆、邴原交游友善,时号“一龙”。东汉末,避乱辽东,后还乡。魏文帝诏为太中大夫,明帝征为光禄勋,皆辞不就。原有集,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存其文四篇。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一一。 管宁 158—241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三国时隐士。管宁幼时与华歆友善,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华歆丢下书去观望,管宁于是与他割席分座。及长,管宁与华歆、邴原等俱在异国游学。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在山谷中结庐。后来的人都靠拢他,不久,这里就形成了村落。于是,管宁召集众人讲习《诗》、《书》,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 管宁见到众人常因汲水,在井边拥挤争吵,就买了许多容器,提前打好水,放在井边,供众人享用。大家都很感动,从此也不再争吵了。邻居的牛,跑到管宁的田里糟蹋庄稼,管宁非但不怒,还把牛牵到阴凉的地方,用饲料喂牛。由于管宁的行为,人们都很爱戴他。 形势稍安定,客居之人都返回家园,只有管宁依旧生活在原来的地方。黄初四年(223),司徒华歆举荐管宁。文帝即位,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固辞不受。至明帝即位,太尉华歆让位于管宁,并下诏书征管宁为光禄勋,管宁上疏称身有疾患,婉言谢绝。黄初以来,华歆、陈群等人多次举荐管宁,魏帝几次下诏书征管宁,他都坚辞不受。管宁在外三十余年才回归故里。他名行高洁,著有《氏姓论》,今佚。 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又举荐管宁。明帝特安排车马、玉帛去请管宁,恰逢管宁死,年八十四岁。听到管宁死讯,当时认识他和不认识他的人,都哀叹不已。其子管邈被拜为郎中,后为博士。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