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窥基 |
释义 | 窥基(632—682)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十七岁奉旨出家,师事玄奘。二十五岁起参与玄奘译场,独得其师“秘传”,致力于发挥唯识宗教义,认为一切外境皆“识”所变现,以外境为虚幻,以内识为真实。主张“真俗是有,不可名空”(《成唯识论论料简》卷下),为唯识宗创始人之一。该宗主要著述,多出其手笔,世称“百部疏主”。因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著有《瑜珈师地论略纂》、《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弟子有慧沼等。身后著述传到日本,形成日本法相宗。 窥基(632—682)唐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之一。俗姓尉迟,字洪道,原名基,亦称大乘基,后人称为窥基。以其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唐左金吾将军尉迟敬宗之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习儒经,善属文。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出家。永徽五年(654)敕命度窥基为大僧,并随玄奘学五印语文和佛教经论。后参与玄奘译场。玄奘所译《成唯识论》、《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颂》、《唯识二十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均由其笔受。注疏甚多,有“百部疏主”之称。其学说继承玄奘传统,发挥唯识宗教义,主张宇宙万有,唯识所变。精通因明,不仅独得玄奘的真传,并有所发挥。针对当时对“因明”这一名称的种种疑难,在《因明入正理论疏》一书中指出,因明之所以称为“因明”,而不称为“宗明”、“喻明”,是因为因有三相,而且名义宽广,各种能立都是因,宗也是由因而立。同时也对宗、因、喻三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玄奘逝世后,被公认为继承者和法相唯识学的权威。弟子有慧沼等。公元八世纪初,其著述传到日本,形成日本法相宗。有《成唯识论述记》、《辨中边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略纂》、《因明入正理论疏》等数十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