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空 |
释义 | 空梵文Sūnya的意译。佛教名词。“不实”、“虚幻”之谓。佛教认为,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均无任何质的规定性,均非独立存在的实体,因而均为无自性的幻相,“无自性故空”(《中论·观四谛品》)。或指“理体”之空寂,《大乘义章》卷二:“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有二空、三空、四空、六空、七空、十一空、十三空、十六空、十八空、二十空等。 空梵文Śūnya的意译,音译“舜若”。佛教用语。指被认识的事物虚幻不实,或指理体之空寂明净。谓世界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刹那生灭,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谓之“空”。然空非“虚无”,因缘幻化名为假有,否认假有,即是“恶取空”。《大智度论》卷五:“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佛教讲空,说法不一。一般小乘主张“人我空”,亦名“无我”、“人无我”,从使用方法说,称“分析空”,即从统一物之可分解为若干部分或因素上,从物之生灭变化上,说明物之不实在和不自在,据此认为“人我”是*五蕴“假和合”而成,处于十二因缘的流转之中,故“人我”为空。大乘一般主张“二空”,在“人我空”之外,还讲“法我空”,或名“法空”、“法无我”。从使用方法称为“当体空”,即无须经过分解,现象自身即是空。《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中观学派等着重就因缘法自身讲空,故《中论·观四谛品》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等着重就“万法唯识”讲空,故《成唯识论》卷七:“依识所变,非为实有。”《大乘起信论》等唯以“真心”派生之“妄心”为空;“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二)。大乘各派从我法二空又推衍出三空、四空、六空以至十空、十八空、二十空等。 空道教用语。指道的存在形态。与虚、无同。原为佛教用语。《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何谓空?空者未有天地山川,左顾右视,荡荡漭漭,无所障碍,无有边际,但洞白无所见,无以闻,道自然从其中生。”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