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秦始皇出巡与刻石 |
释义 | 秦始皇出巡与刻石秦始皇在帝位十二年,出巡郡县共五次。目的在于宣传封建主义伦理,巩固新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宣扬统一四海的功德。公元前220年,第一次出巡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北地(今甘肃省西峰市)二郡,登鸡头山(甘肃泾原县西),向匈奴表示秦始皇的威力。公元前219年,第二次出巡上邹峄山(在今山东邹县)刻石,又上泰山,又登罘山(今山东烟台市北)刻石,又登琅琊台(在山东诸城县)刻石。公元前218年第三次东巡至罘山刻石。公元前215年,第四次东巡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刻石。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南巡到九疑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沿长江东下,至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刻石,祭大禹。在刻石中宣扬了统一的业绩,并宣布了秦的各项政策,如“上农除末”、“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引文均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又如在泰山刻石中说:“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秦始皇刻石是宣传封建主义理论。巩固新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刻石的内容虽对秦始皇及其功业有许多过分美化阿谀之处,但也反映了秦始皇对历史的贡献。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