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禁军 |
释义 | 禁军①历代皇帝的侍从部队。有的直称为禁军、禁兵、有的另立名目。其任务范围也不尽相同。唐代初有元从禁军、后渐扩大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十军。其中有的还用以镇戍地方,而不限于宿卫。②五代后周及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禁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拣选。一律雇佣,文面刺字。除用以防守京师外,又以屯驻、驻泊、就粮等名义,分番更戍各地。南宋时以各屯驻大军为正规军。禁军虽有其名,实则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 禁军也称禁兵。由五代的皇帝亲兵演变而来,竟为天子卫兵。北宋禁军为正规军,分驻京城内外,称内外禁军。总领禁军的机构为三衙,即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在京禁军担负不同任务。一为皇帝的亲近扈从,号诸班直;二为有专职,服役于御前忠佐军头司、皇城司、骐骥院等部门;三为守京师,备征战。担负守京师、备征战任务的禁军,捧日,天武隶属殿前司,龙卫隶属马军司,神卫隶属步军司,为上军,合称上四军。其他禁军为中军、下军。在外禁军,分为屯驻禁兵、驻泊禁兵和就粮禁兵。禁军的编制,原则上规定,百人为都,五都为营(或称指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厢设都指挥使,军设都指挥使、都虞侯;营设指挥使、副指挥使;都,马军设军使、副兵马使,步军设都头,副都头,都以下有十将、将虞侯、承勾、押官等职。宋朝廷对禁军的控制办法,一是行内外相制原则,使京城内外分布的兵力保持平衡,以防止外乱与内变;二是采更戍法,令将不专兵;三是权力分散,“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四是“以文制武”,驻外禁军,以文臣任统兵官,而以武臣领兵马。为加强正规军,削弱地方军,实行“强干弱枝”原则,凡厢军中强壮士兵,均经挑选而成禁军。选兵标准有各种规定,设“兵样”分发各地,初为人,后改用木杖。禁军的来源主要是招募。每遇灾荒则大量招兵,选其精强者为禁军,弱者为厢军,以使“天下犷悍失职之徒,皆为良民之卫”。宋沿五代习惯,士兵“悉黵面为字”,后确定刺“指挥”及其番号等字样,另有刺手及臂的办法,以防逃逸。熙宁年间,为改变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部分禁军行“将兵法”,将禁军的编制改为军、将、部、队四级;于是,禁军有系将禁兵、不系将禁兵之分,另有在京禁军亦为不系将禁兵。南宋时,禁军下降为类似北宋供役使的厢军,已非正规军。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