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神灭论
释义
《神灭论》中国无神论史名篇。南朝齐梁范缜著。提出“形质神用”的正确命题,认为人的精神只是形体所发生的作用,而形体则是精神所从属的实体。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并以“刃利之喻”,谓“形之于质,犹利之于刃”,“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该论代表了中国古代无神论形神观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思想史上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最有贡献的文献之一。文章抨击了“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的事实,指出佛教流行,致使“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收入《弘明集》、《梁书》等。
神灭论篇名。南朝齐、梁间范缜著。发表于南朝梁天监六年(507)。本文自设宾主,通过问答诘辩,阐述“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的思想,故名。全文以“质用统一”为理论基础,坚持“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异”,强调人的精神只是形体所发生的作用,而形体则是精神所从属的质体,“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舍刃无利,离形无神,心神既无,佛自不有。提出人之质有知,木之质无知的命题,认定精神是人体所特有的属性,将心理活动建立在生理的基础上,否定思维作用的基础是灵魂。区分了人的生理器官的不同功能,以及知觉和思维的不同特征,以“知即是虑;浅则为知,深则为虑”,阐明思维不能离开感觉而存在,驳斥了“虑体无本”之说。揭露了佛教病民害国的罪恶。是论出,朝野哗然,梁武帝为此下诏,亲自批驳,并动员王公朝贵六十余人进行论难。其中,萧琛和曹思文分别作《难神灭论》,或以“形神有二”,或以儒家权威,予以诘责。范缜“辨摧群口,日服千人”,对当时的反佛斗争起了积极的影响。收入《梁书·范缜传》和《弘明集》卷九。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