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知行相须 |
释义 | 知行相须南宋朱熹的认识论命题。指知与行是相互联结和相互依赖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朱子语类》卷九)朱熹继承程颐的知行学说,并有所发展。他说“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同上)“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同上),其意谓:以知、行先后论,乃知先行后;以知行轻重论,则行重知轻;从知行两者关系而论,知与行而又相须互发。朱熹认为:“知与行,工夫须著并到……二者不可偏废,如人两足,相先后行,便会渐渐行得到,若一边软了便一步也进不得。”(《朱子语类》卷十四)故知行“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朱子语类》卷九)知与行好像人的两脚、车的两轮,鸟的两翼。缺一不可。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子语类》卷十四)。体现了朱熹在认识论上的朴素辩证法关系。知行相须互发论,经朱熹的倡导,而成为当时的思潮,与朱熹同称为“东南三贤”的其他二贤,张栻、吕祖谦都有相类似的言论。尤其对后来王夫之“知行相资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观点,皆有启迪作用。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