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荀子》 |
释义 | 《荀子》《荀子》一书共三十二篇,以哲学论文和政论文为主。《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又指出人类对于自然界也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驾御自己。《荀子》特别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人对自然界作斗争的重要意义,正确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可知论。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中本来不包括象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等所谓“善”的品质,人性只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荀子·荣辱》)。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后天才形成的。《荀子》的政治思想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要求,提出了以礼治为主,而兼施之以法治的治国主张。但是《荀子》所说的礼,不同于维护奴隶主世袭制的礼。“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荀子》十分强调礼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乐是圣人制定的,用来调节上下关系的工具;没有礼乐,社会就很可能陷于混乱。《荀子》的文学思想是重质尚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章,要求文学和政治紧密结合。《荀子》一书虽文采不足,但质朴简约,谨严绵密,剖析事理,非常透辟。《汉书·艺文志》载孙卿赋十篇,今《荀子》书中只有《礼》、《智》、《云》、《蚕》《箴》五篇。《荀子》在汉代被称为《荀卿新书》,有十二卷三十二篇。唐代人杨倞曾为该书作注,现有《四部丛刊》和《四部备要》本。清人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汇集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资料详实,考证精确,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另外,今人较好的《荀子》注本有梁启雄的《荀子简释》。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