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盘庚迁殷 |
释义 | 盘庚迁殷商朝中期,商王盘庚为了挽救商朝的政治危机,决定再一次迁都。他选择了背靠太行山的洹水岸边的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为新都所在。但臣民不愿迁居,相率发出怨言,反对迁都。盘庚分别劝说贵族和民众,要求他们遵守先王的法制,到新都去共同作一番事业。迁殷以后,盘庚“行汤之政”,商的统治趋于稳定。从这个时候到商朝灭亡,共二百七十三年,商不再迁都,社会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局面。 盘庚迁殷商盘庚迁都于殷(河南安阳小屯村)。商族在盘庚以前,是经常迁徙流动的,自契至汤,十四代,有八次迁徙;自汤至盘庚,十代,有五次迁徙。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下来不再迁徙。商族的迁徙,见于记载的前后达十三次,弄清楚其迁徙的原因,对了解商族的历史是很有补益的。《尚书·盘庚篇》说:“视民利用迁”。“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等等。说明迁徙的原因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若不迁徙,以后没有办法在这里继续生存下去;在这里不能治理好国家;这里的水灾弄得我们流离失所等等。《史记·殷本纪》说,是为了遵循先祖的法度原则。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说:墨子说盘庚想稍抑奢侈恶习,藉以缓和阶级斗争的激化,强迫贵族和民众渡河迁殷(河南安阳县小屯村),茅草盖屋,减轻剥削,称为中兴贤王。’王玉哲编著《中国上古史纲》说:“他们的‘不常厥邑’,自然不象古人所解释的由于河患,亦非近人所解释的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实际上这是粗耕农业社会的特征。其迁徙的地方,经传不曾明言。后人的考证,亦言人人殊。大概就在蕃、砥石、商丘、殷、毫等地循环迁移,总之不出山东、河南之间。游牧民族,往往一年数迁,决不能十数年或数十年才改换牧场一次。只有较进步的粗耕农业社会才如此。”又说:“盘庚以前的商代生产事业主要是粗耕农业经济,故人民视迁徙为当然,一地之地力已尽,即行搬迁,毫无犹豫,因不迁则无以为生。但至迟到盘庚时,农业上想已有很大进步,即由粗耕而进入比较精耕的阶段,这使得他们可在一地久耕,不必迁徙。《竹书纪年》谓自盘庚以后即不再迁,就是这个原故。但我们所说殷商社会的变动,也并不是说自盘庚迁殷那一年开始,便从粗耕农业一下子变成了精耕;而是说从盘庚迁殷这件事,推测殷的社会至迟到这时为止,已经变了。自汤到盘庚约三百年间,只有五迁,大概人民逐渐趋于定居,迁徙逐渐不易。到盘庚时,可能社会变革已深,再想搬家,就必须加以威胁才可以做到。”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认为:“盘庚迁殷以后社会经济方面一定有了较大变化,才会一变过去长期以来经常迁都的局面。”盘庚迁殷在商朝发展史上,也是在中国古代史上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件。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