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皇族内阁
释义

皇族内阁 

清政府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宣布“预备立宪”以来,迟迟不肯兑现,立宪派三次发动国会请愿,要求早日实行宪政。清政府用强力制止了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后,为了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继续玩弄伪立宪骗局,于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裁撤军机处,成立内阁,任命庆亲王奕劻(宗室)为内阁总理大臣,徐世昌(汉)、那桐(满)为协理大臣,梁敦彦(汉)为外务大臣,善耆(宗室)为民政大臣,载泽(宗室)为度支大臣,荫昌(满)为陆军大臣,载洵(宗室)为海军大臣,唐景崇(汉)为学务大臣,盛宣怀(汉)为邮传大臣,绍昌(觉罗)为司法大臣,溥伦(宗室)为农工商大臣,寿耆(宗室)为理藩大臣。在内阁成员十三人中,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竟达七人之多,故被称为“皇族内阁”。至此,清朝统治者假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的阴谋已昭然若揭,“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立宪派大失所望,对清政府的幻想完全破灭。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弄巧成拙,加速了自身的灭亡。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乘机要挟清政府交出实权,“皇族内阁”于11月1日(九月十一日)被迫解散。
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清宣统三年(1911)四月裁军机处设责任内阁,庆亲王奕劻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协理大臣,善耆、载泽、载洵等十部尚书为国务大臣。十三名阁员中,皇族成员占七人,故有是称。军政大权集于皇族亲贵手中,遭全国舆论强烈反对。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被迫改组内阁,授命袁世凯重组“完全内阁”。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实际上是清朝统治者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的所谓责任内阁。1911年5月8日,清政府宣布成立“责任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徐世昌(汉)、那桐(满)为协理大臣;下设外务、民政、度支、学务、陆军、海军、司法、农工商、邮传、理藩等十个部,分别以梁敦彦(汉)、善耆(满宗室)、载泽(满宗室)、唐景崧(汉)、荫昌(满)、载洵(满宗室)、绍昌(满觉罗)、溥伦(满宗室)、盛宣怀(汉)、寿耆(满宗室)任各部大臣。以上总理、协理及各大臣十三人中,满族九人,而九名中属亲王、宗室、觉罗的所谓“皇族”又占七人。因此它实际上是一个“皇族内阁”,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因此进一步集中到皇族手中。这就暴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军阀、官员和代表资产阶级上层的立宪派的普遍不满。各省谘议局议长、付议长相继赴京召开第二次联合会,推谭延闿为主席,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清政府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各省谘议局联合发表《宣告全国书》说:“希望绝矣”。立宪派的活动破产,离开了清政府,满洲贵族成了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