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皇太极 |
释义 | 皇太极即“清太宗”。皇太极 1592—1643清朝的奠基人。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其母赫纳刺氏,是蒙古叶赫贝勒杨吉砮之女。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在位十七年,成为清朝的奠基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建八旗,皇太极为正白旗主旗贝勒。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合称“四大贝勒”“共理机务”。天命四年(1619),萨尔浒之战,皇太极转战三路,奋勇破敌,战功卓著。努尔哈赤极为称赞:“吾子皇太极,父兄依赖,如身之有目”(《清太祖实录》) 皇太极即位后,极力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仿明制,设立六部,改变三大贝勒辅政现象,既加强君权,也改变过去贵族辅政无章程的旧制。剥夺了三贝勒权力,“制令统于所尊”(《清太祖实录》)1636年皇太极做了皇帝,定国号曰“清”,改元崇德。为了对明用兵,天聪元年正月,皇太极以朝鲜曾“发兵助明,合谋我国”,为由,命阿敏等人袭击朝鲜,攻下平壤,因怕明兵攻沈阳,与朝鲜议和。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服了朝鲜,为侵明解除了后顾之忧。天聪八年(1634)又完成了对蒙古的统一,解除了心腹大患。 皇太极一心要雪太祖宁远之败的耻辱,天聪元年(1627)五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攻宁远和锦州,又一次失败。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由龙井关进兵,进逼北京。对明一边“议和”,一边侵扰。天聪五年,大凌河一战,祖大寿投降,崇德六年(1641)皇太极率军攻松山,令十五岁以上的青年全部从军,“空国以往”,进行决战。洪承畴困守松山。崇德七年(1642)二月,松山城陷,洪承畴被俘后降清。松山之战,对明清双方来说,都是事关存亡的大决战。明军松山一败,一蹶不振,终于在农民起义中灭亡。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日,皇太极逝世,终年五十二岁。他虽然没有能率清兵入关,但他却为清兵入关扫清了道路。几个月以后,多尔衮就进了北京。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