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理性与民主 |
释义 | 《理性与民主》现代张东荪著。于抗日战争期间继《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后所作。194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共六章。《序论》声明:“本书的主题和前二书的主题”不同之处在于,“本书之目的在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人生观与社会观”。认为民主主义是个复杂的东西,仅从政治或法律或社会来讲必都是不够的,它包含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宗教、法律等各个方面。由此分析了进步、理性、人格本位、公平、平等、自由等基本概念,认为这些是西方民主主义文化的基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民主主义同时必是理性主义,即在民主主义之下只有讲理,亦唯有在讲理的人群生活中乃能建立民主制度,二者相倚为命的。认为中国要变为民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样的文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十分可靠的根基,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没有与民主主义紧密联系的“理性”概念,中国文化所谓“理”只是“条理”(order)而不是理性(reason);前者由表示伦常程序的“礼仪”脱胎而出,并含有“天命”之意,后者主要从“智”的观念而出,是由智慧而得,与知识相关。主张学习西方的理性主义,为走向民主主义奠定思想文化根基。同时认为儒家思想“关于个人内心修养”的部分,对于民主主义文化仍有价值,因为民主主义是“纯粹出于道德的动机”,儒家注重个人内心修养,对于培养道德的“理想中人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中国如果真能对于民主有了解的人必定是儒家学说与民主主义相合”。由此认为在中国社会各阶级中,唯有“士阶级”足以成为中国走上民主主义道路的领导者、承担者,因为这个阶级“一是代表理性主义,二是代表道德主义”,但是由于士阶级在近三百年间早已腐烂,所以要对其加以“特别训练”。强调中国“必须彻底实行民主主义”,这种“彻底”表现为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合一的“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须采取“渐进”方式,因为文化本身具有潜在的“涩力或惰性”,“由文化的惰性遂使一切改革都有反动力,凡前进愈猛,则其后退亦因而愈速”,所以必须“把革命的理论矫正过来”。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