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韬 |
释义 | 王韬(1828—1897)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弢,别号天南遯叟、弢园老民。年十八,中秀才。后以家贫赴上海,任职于英人所办之墨海书馆。在太平天囯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曾上书“御戎”、“平贼”,未被采纳。咸丰十一年底(1862年初),化名“黄畹”,向太平军献策,事发,被下令缉拿,逃往香港。同治六年(1867)至九年间,随英人理雅各至英国“佐译经籍”,得遍游法、俄等国。同治十二年,在香港办《循环日报》,鼓吹变法。光绪五年(1879)游历日本。十年返居上海,任格致书院掌院以终。曾指责顽固派“动循古昔,不知变通”,认为“变古以通今者势也”(《弢园文录外编·变法上》)。批评“重农而轻商”,提出“富强即治之本”(《兴利》)。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建议“握利权”,使“中国之利权仍归诸中国”。主张“行泰西之法”兴“开矿”、“织纴”、“造轮船”、“筑轮车铁路”等“利”,大力发展新式工商业,并“许民间自立公司”,“令富民出其资,贫民殚其力”(《重民中》),以推行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早年曾反对“君民同治”(《弢园尺牍·与周弢甫征君》),后来则转而认为“惟君民共治……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重民下》),主张行君主立宪政体。著有《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瀛壖杂志》等数十种。 王韬(1828—1897)近代思想家、学者。原名利宾,字紫铨(诠),号仲,别号园老民、天南遯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秀才出身。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到上海,在英教会所办墨海书馆任职。咸丰十一年(1862)回乡后,曾化名黄畹,向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上书献策。事为清政府获悉,下令缉拿,遂流亡香港。后曾去英、法、俄等国游历。同治十三年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宣传变法自强。认为世界万物都在变化,把变看做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变古以通今者,势也”;“导我以不容不变者,天心也;迫我以不得不变者,人事也”。(《园文录外编·变法上》)认为变法必须“以欧洲诸大国为富强之纲领,制作之枢纽”(《园文录外编·变法中》)。主张“富强即治国之本”。认为学习西方的富强之术,必须“先富而后强”。认为“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园文录外编·重民》)。要求实行“君民共治”以使“上下相通”(同上),为中国近代最早提出君主立宪制主张者。主张“变其外不变其内”,强调:“夫形而上者道也,形而下者器也……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儒道也,亦人道也。”(《杞忧生易言跋》)晚年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有《园文录外编》、《园尺牍》等数十种。 王韬(1828—1897)近代文学家。字仲弢,又字紫诠、子潜,号弢园、无悔,晚号天南遯叟,初名利宾,又名瀚,化名黄畹(一作王畹)。江苏长洲(今苏州)人。诸生。道光二十八年(1848)受英人麦都思之聘,入上海墨海书局。咸丰十一年(1861)一度入太平军,旋遁脱。遭清廷通缉,逃亡香港,入英华书院,为英人翻译中籍。同治六年(1867)赴英,又游历法、俄、日诸国。九年,回港。十二年,创办《循环日报》,提出改良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为政治理想。晚年寓沪,创办弢园书局,主持格致书院,并与洋务派丁日昌、盛宣怀等交往甚密。其文学主张颇具进步意义,以“直抒胸臆,不假修饰”为宗旨,对桐城派有尖锐批评。所为文开近代报章体先河。其诗为黄遵宪所称,“凡意中之所欲言,笔皆随之,宛转屈曲,夭矫灵变而无不达”(《致王韬函》)。亦工小说。生平著述极富,主要有笔记小说《淞隐漫录》、《遁窟谰言》、《淞滨琐话》、《瓮牖余谈》,以及《蘅华馆诗录》、《弢园文录外编》、《弢园尺牍》、《普法战纪》、《台事窃愤录》、《弢园经学辑存六种》等。生平事迹见刚克《弢园先生年表》、吴静山《王韬一生事略》、王崇焕《天南遯叟年谱》、红树《王韬年谱》。 王韬 1828—1897字紫铨,江苏吴县人。王韬少年时曾居广东,学过西方科学。壮年后返乡,曾和外国传教士交往。他曾建议上海道吴煦招募外国人组织洋枪队以对抗太平天国起义军。其后,李秀成攻占苏州时,王韬曾向李秀成的下属上书,书中陈述了攻取上海之策略,但太平军并未采纳其建议。同治元年(1862),清军攻陷苏州,搜获出王韬的上书,清廷遂四处搜捕他。王韬逃避南洋,自号天南遁叟,并在当地创办星洲报馆。最后,他回到香港,任《循环日报》主笔。在此期间,他以报纸为媒介,传播时事动态,鼓吹改革。他认为当前之首要任务为收拾人心。在制度上要对取士、练兵、学校、律例四方面进行彻底改革。要学习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经验。他批评了清廷所实行的“新政”,认为只能害民而不能为民造福。晚年,他回到上海任格致书院山长,并一度主持《审报》主笔。孙中山先生青年时曾与王韬相识,并受到过他的影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