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霸 |
释义 | 王霸①(?—59)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字元伯。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随刘秀袭破王寻所部新莽军。又至河北,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刘秀称帝后,更封富波侯。与诸将破苏茂,平河南,击卢芳,数有战功。后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治飞狐道,筑亭障二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曾上言宜与匈奴和亲。是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安宁。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59)病免,旋卒。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②唐时黄巢年号(878—880)。凡三年。 王霸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王与霸,指王道与霸道。《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已蕴含王道之义;而且载“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同上)。王道是道德价值标准。霸在春秋诸侯国纷立中为诸侯之长或首领。鲁庄公十五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齐始霸也”(《左传·庄公十五年》),霸即称霸或霸主。“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左传》已王霸相连并举,“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闵公元年》),指霸王的方法。《论语》中,王指有德政的君主,“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使仁大行的王,便是行王道者。“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霸诸侯,就是凭借实力以号令诸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老子》有时以侯王连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公正无私便可以为天下王,“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老子·第十六章》),为天下王就可以与天相通。但《老子》无见霸字。《管子》屡次王霸相连并举:“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管子·霸形》)“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管子·霸言》)墨子赞扬王道,认为与他所倡导的兼相爱思想合。“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墨子·兼爱下》)孙武在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形势下总结用兵之道,他认为:“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兵法·九地》)战国时,孟子对长期以来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诸侯争霸战争持深恶痛绝的态度。“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对于王道的理想社会,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又说:“霸者之民 ![]() 王霸 ?—59字元伯,颍川颖阳(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人。其家世世研习法令条文,王霸少时亦为狱吏。后汉兵起,光武过颍阳,王霸从之至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寻、王邑,还休乡里。光武往平河北,道经颍阳,从之至河北。平定王郎,封王乡侯。光武即位,任偏将军。第二年,更封富波侯。建武四年(28)秋,与马武同讨周建,破之。第二年,任讨虏将军。建武九年(33),与吴汉、王常等同讨卢芳,任上谷太守。建武十三年(37),更封向侯。建武三十年(54),定封淮陵侯。建武三十年(54),定封淮陵侯。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