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王霸
释义 王霸①(?—59)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字元伯。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随刘秀袭破王寻所部新莽军。又至河北,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刘秀称帝后,更封富波侯。与诸将破苏茂,平河南,击卢芳,数有战功。后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治飞狐道,筑亭障二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曾上言宜与匈奴和亲。是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安宁。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59)病免,旋卒。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②唐时黄巢年号(878—880)。凡三年。
王霸中国哲学史的一对范畴。王与霸,指王道与霸道。《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王已蕴含王道之义;而且载“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同上)。王道是道德价值标准。霸在春秋诸侯国纷立中为诸侯之长或首领。鲁庄公十五年,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会于鄄,“齐始霸也”(《左传·庄公十五年》),霸即称霸或霸主。“士之二三,犹丧妃耦,而况霸主?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左传·成公八年》)《左传》已王霸相连并举,“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闵公元年》),指霸王的方法。《论语》中,王指有德政的君主,“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使仁大行的王,便是行王道者。“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霸诸侯,就是凭借实力以号令诸侯。“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老子》有时以侯王连称,“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第三十九章》)。公正无私便可以为天下王,“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老子·第十六章》),为天下王就可以与天相通。但《老子》无见霸字。《管子》屡次王霸相连并举:“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管子·霸形》)“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管子·霸言》)墨子赞扬王道,认为与他所倡导的兼相爱思想合。“周诗即亦犹是也。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墨子·兼爱下》)孙武在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形势下总结用兵之道,他认为:“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孙子兵法·九地》)战国时,孟子对长期以来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诸侯争霸战争持深恶痛绝的态度。“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对于王道的理想社会,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又说:“霸者之民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孟子·尽心上》)荀子作为先秦思想文化的总结者,进一步论述王霸之别:其一,王争取人民的归服,霸争取邻国的拥护,两者根本有异。“王夺之人,霸夺之与”(《荀子·王制》)。其二,王者推崇礼,霸者注重法。“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又见《天论》和《大略》)其三,义的确立可称王天下,信的树立可称霸诸侯。“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荀子·王霸》)西汉董仲舒尊崇王道,而别王与霸。“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春秋繁露·仁义法》),王霸虽都爱人,但范围有异。东汉王充认为,“高汉于周,拟汉过周”(《论衡·恢国》),“论汉已有圣帝,治已太平”(《论衡·须颂》),以证汉代为王道之治。隋王通认为,“甚矣,王道难行也”(《中说·王道》)。“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中说·事君》)王通对王道的尊崇,是出于对南北朝分裂战乱暴政的忧患,对社会安乐的向往和救世救民的胸怀。宋王安石撰《王霸》篇,“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王霸》)。所谓道同只是用同而名异,究其原因,是因为心异。“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同上)二程认为,“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论王霸札子》)。并认为道不同就在于“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同上)。邵雍根据其象数学来安排人类历史的时间演变,他把时间分为元、会、运、世,把中国历史的过程分为皇、帝、王、伯(霸)。“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皇之伯以道行力之事也。”(《观物内篇》之十)南宋一次著名的王霸之辩,是在朱熹与陈亮之间展开的。这个论争的本旨是关于道的历史蕴涵和如何流传的问题,而具体论争焦点是道所体现的王霸义利之别,论争分歧的实质是功利之学与心性之学差异的呈现。朱熹认为,汉唐以来利欲之私流行,便不能行王道,而只能行霸道。陈亮肯定霸道本于王道,王霸便有相统一、相渗透处。如王道的三代也有征伐、谋位的霸道。“若三皇五帝相与共安于无事,则安得有是纷纷乎。”(《又乙巳春书之一》)朱熹也认为管仲“其心乃利欲之心,迹乃利欲之迹”(《答陈同甫》)。陈亮主张王霸并用的统一论,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王守仁则视王与霸不两立。“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道猖,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答顾东桥书》)明清之际黄宗羲对王与霸加以分疏。他认为:“王霸之分,不在事功而在心术。事功本之心术者,所谓‘由仁义行’,王道也;只从迹上模仿,虽件件是王者之事,所谓‘行仁义’者,霸也。”(《孟子师说》卷一)王夫之按传统的观点,对王霸作了较详尽的规定:“王霸之分,学术邪正之辨,即世运盛衰之别也。王之所以异于霸者无他,仁而已矣。”(《四书训义》卷二十七)王夫之以仁作为划分王霸的尺度,而与黄宗羲以心术为王霸之分,形异而实同。“王者以清心寡欲为本,而无欲之极,天下为公,推而行之,其教之养之之政,一本于恻怛之至诚;霸者异是,其心利欲之心也,其政富强之政也。时虽假仁以行,而不足泽及斯民。故天下之戴王者无已时,而霸者则暂服而终离。”(同上)近代康有为撰《王霸》篇,其思想格调、价值评价与王夫之大异其趣。“王霸之名义,盖自古有之。”(《孟子微》卷三)认为项羽代秦有天下,自称西楚霸王,“此霸王盖为诸王之霸,即天子之义,而臣诸王者,可知称霸与称王无别”(同上)。

王霸  ?—59

字元伯,颍川颖阳(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人。其家世世研习法令条文,王霸少时亦为狱吏。后汉兵起,光武过颍阳,王霸从之至昆阳(今河南叶县),大破王寻、王邑,还休乡里。光武往平河北,道经颍阳,从之至河北。平定王郎,封王乡侯。光武即位,任偏将军。第二年,更封富波侯。建武四年(28)秋,与马武同讨周建,破之。第二年,任讨虏将军。建武九年(33),与吴汉、王常等同讨卢芳,任上谷太守。建武十三年(37),更封向侯。建武三十年(54),定封淮陵侯。建武三十年(54),定封淮陵侯。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