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梵志 |
释义 | 王梵志唐诗人。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约为隋末唐初人。家本殷实,有田地奴婢,后衰败。曾娶妻生子,官通玄学士,后皈依佛教。或云其生于王德祖家林檎树上,因姓王名梵天,后改名梵志,或云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当属后人附会。其诗主旨宣扬佛教思想,或杂儒家道德观念,亦有讽刺世态人情、揭露现实矛盾、反映民生疾苦之作。语言通俗,浅喻深刺,辛辣诙谐,而韵味深厚。人称梵志体。对通俗诗歌及文人创作影响很大。今人或以为唐宋间许多具有宗教倾向的白话诗人的作品均托名于王梵志名下,故王梵志诗又实为无名白话诗人作品之总称。今存王梵志诗共约三百九十首。包括敦煌遗书中的三卷本《王梵志诗集》、一卷本《王梵志诗》、释法忍手抄《王梵志诗》及散见于唐宋诗话、笔记和敦煌其他写本中的王梵志诗。张锡厚编为《王梵志诗校辑》,项楚编有《王梵志诗校注》。生平事迹见《桂苑丛谈》、《太平广记》卷八二、敦煌写本《王道祭杨筠文》,另参见《王梵志诗校辑·前言》、《王梵志诗校注·前言》。 王梵志(约590—660)唐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人,原名梵天。诗僧。其诗多用俚言俗语,素朴质直,广泛流行于西北边陲,反映唐初社会赋役繁重,贫富悬殊的现实。另有类似佛家偈语、家训格言式诗,蕴含哲理,宣传佛教思想。其诗一卷,已佚。敦煌残卷存诗三百多篇,见《全唐诗外编》。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王梵志诗校辑》。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