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王建 |
释义 | 王建①北魏广宁(今河北涿鹿)人。鲜卑族。少尚公主。道武帝初,为外朝大人。曾出使后燕,还为左大夫,稍迁中部大人。登国十年(395)从帝破后燕慕容宝军于参合陂(在今内蒙古凉城东北)力主坑杀降众,死者四五万人。及攻信都(今河北冀州)、中山(今河北定州),燕军因此据城坚守,帝悟而唾其面。后奉命讨平乌桓库傉官鸣,迁太仆,徙为真定公,加冀、青二州刺史。②(约768—?)唐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字仲初。出身寒微,早年从军塞上。大历进士。元和中,任昭应丞。长庆初,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终陕州司马。工乐府歌行,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多写人民困苦生活,以《田家行》、《羽林行》为代表作;也写宫廷生活琐事与帝王奢靡生活,有《宫词》百首。著作有《王司马集》。195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建诗集》。③(847—918)五代时前蜀建立者。公元907—918年在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一作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字光图。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业,绰号贼王八。曾因抢劫,判刑入狱。唐末,为忠武军卒,参与镇压王仙芝起义。后被宦官田令孜收为养子,因护卫僖宗入蜀有功,升禁军将领。光启二年(886)授利州刺史。大顺二年(891)攻取成都,杀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下狱饿死田令孜,进而兼并两川,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并有山南西道要地。天复三年(903)封为蜀王。天祐四年(907)称帝于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改元武成。恃险而富,士人多往依以避乱。所用皆名臣世族,尚能纳谏,保境安民。曾颁劝农令,奖励农桑。但养子众多,专恣不法。晚年多内宠,后妃徐氏姐妹弄权,遂致内患并发。传为徐贤妃等毒毙,葬永陵(在今四川成都),谥神武圣文皇帝,庙号高祖。 王建(约766—?)唐诗人。字仲初。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居关辅(今陕西中部)。贞元初求学于邢州鹊山,与张籍同窗友善。贞元后期至元和初,历佐幽州、荆南、魏博幕。元和八年(813)任昭应丞。长庆元年(821)入朝为太府丞,转秘书郎,迁秘书丞。大和二年(828)自太常丞出为陕州司马,罢任居咸阳原上。与李益、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姚合、贾岛、孟郊、杨巨源交游唱酬。擅长于乐府,与张籍并称,世称“张王乐府”。其新题乐府善于以通俗语言叙写下层人民疾苦,质实真切,生动感人。白居易称:“诗人之作丽以则,建为文近之矣。故其所著章句,往往在人口中,求之辈流,亦不易得。”(《授王建秘书郎制》)明高棅评云:“大历以还,古声逾下,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义,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遗风。”(《唐诗品汇·七言古诗叙目》)乐府《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水夫谣》、《羽林行》,五绝《新嫁娘词》,七绝《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均广为传诵;《宫词》一百首,亦播传于时。今有《王建诗集》行世。《全唐诗》存其诗六卷,又词十首,《全唐诗补编》存其诗二首。生平事迹见《白居易集·外集·授王建秘书郎制》、《新唐书》卷六〇、《唐诗纪事》卷四四、《唐才子传》卷四。 王建 847-918字光图,许州舞阳人。出身低微,做过屠牛、盗驴、贩卖私盐的事,他排行第八,乡里人叫他“贼王八”。后为蔡州忠武军卒,升为队将。唐末,建随蔡州军镇压黄巢起义军。黄巢进入长安,唐僖宗逃入蜀。王建奉调入蜀,为僖宗禁军随驾五部的五个都头之一。僖宗光启二年(886),王建招集亡命及少数民族人民夺得阆州、利州。王建的军力逐渐扩大,于是他开展争夺成都的军事行动。唐昭宗大顺二年(891),王建攻取成都,杀西川节度使陈敬暄与宦官田令孜。是年十月,唐以王建为西川节度使。前蜀国自此开始。其后,王建又破梓州,灭东川,于是据有全部蜀地。又取汉中等地,共据有四十六州。昭宗天福三年(903),唐封王建为蜀王。梁太祖开平元年(907)九月,王建自立为帝,是为蜀高祖,国号蜀,史称前蜀,都成都。次年正月,建元武成。王建关心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安抚百姓,厚待士卒。他重视文士,优待名门士族。故而当时蜀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发达。王建晚年爱好女色,信任宦官,军政大权交给宦官掌握。光天元年(918),病死。子衍立。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