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猛安谋克
释义

猛安谋克 

我国历史上女真族采用的一种兵民结合、军政合一的组织形式。本为单纯生产性的原始狩猎组织,按什伍进位编制,有伍长(击柝)、什长(执旗)、谋克(百夫长)、猛安(千户长)。后随军事部落联盟形成及其与外部关系的发展变化,逐渐演变为平时狩猎,有警征战的兵民结合组织形式。天庆三年(公元1113年)十二月阿骨打嗣位都勃极烈,次年命诸路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把领兵的千户长、百户长改革为受封地方领地、领户之长,遂又使猛安谋克兼有地域行政组织性质。旋因战事增多,又演变为常设军事组织。金初,女真诸部之民,壮者皆兵,平时从事生产,有警则自备杖糗集合出征。有勃堇(勃极烈),为万户长;猛安,为千户长;谋克,为百夫长。皆自统兵、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扩大,自太祖收国二年(公元1116年)始,又一度把已降附的辽东汉人、渤海人、奚人等编为猛安谋克。自太宗始,又将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迁往汉地,授田以居,就近监视汉人。此后,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加深,猛安谋克贵族逐渐转变为封建地主,而一般猛安谋克户则变为金朝国家领属下的自耕农民,猛安谋克制遂日趋衰落,终至名存实亡。
猛安谋克女真部落与军事组织的称谓。金朝建国前,“猛安”为女真部落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建国后,诸军由猛安、谋克逐级统领,“猛安谋克”又用为军事组织的称谓。燕山以南、淮陇以北广大地区,女真猛安谋克人户计口授田,保聚土地,无事耕田,有事战斗。初制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后来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一谋克参加战斗的不过十八人。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瓦解,无力作战。

猛安谋克 

金朝集军事、行政与生产为一体的制度。其源于女真族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组织。“猛安”为女真部落的统军首长,“谋克”为氏族长。随着对外战争的展开,金政权建立的前一年(1114),都勃极烈阿骨打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其所谓“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金史》卷四十四《兵志》)。建国以后,太祖太宗朝时,改变了建国之初将契丹、渤海、奚等其它族的降兵收编入女真族猛安谋克部的方法。而仅取猛安谋克制的名义,将其各自编组成军,而由女真贵族控制的都统司统领。对燕云地区则仍行汉制。金政府经济上,对猛安谋克民户施行受田制,猛安谋克民户,即包括贵族和一般的女真族平民,则需向国家缴纳牛头税。皇统五年(1145),熙宗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下令罢辽东汉人、渤海人的猛安谋克承袭之制,并规定此后汉人、渤海人不得为猛安谋克户,使其“兵柄归其内族”。同时,改变了将中原汉人向金内地大量迁移的办法,而将猛安谋克户大批地向中原地区迁徙,实行猛安谋克屯田军制,即“计口授地”。使之与汉民杂居。各谋克散居各地,受当地军政官员的节制。彼此间则缺少联系。至此,猛安谋克制度便逐渐成为军事编制、生产单位与地方行政机构三位一体的封建化组织。世宗大定十七年(1177)又定“制世袭猛安谋克若出仕者,虽年未及六十,欲令子孙袭者,听”(《金史》卷七《世宗纪》),借以巩固猛安谋克的世袭制。但承袭者规定在二十五岁以上。同时,授予诸王以猛安称号。并下令“猛安谋克自为保聚,其田土与民田犬牙相入者,互易之。”阻止女真族的汉化,维持其集聚力。自熙宗朝后,随着猛安谋克户大批南迁及与汉人杂处,女真贵族受中原封建租佃关系的影响,转而依靠地租生活,“不耕不战”,加之猛安谋克普遍骄横不法,军纪涣散,战斗力锐减,猛安谋克制逐渐开始衰落。章宗泰和年间女真与汉族通婚的合法化,更加速了女真汉化与猛安谋克制度的崩溃过程。金后期,军队编制减少到二十五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一猛安。官多兵少,仅存其名。宣宗南迁后,猛安谋克无以为战,终至瓦解。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0: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