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现代梁漱溟著。是作者1932—1936年有关“中国问题之解决方法”、“中国社会建设之途径”的一系列讲演的结集。1937年山东邹平乡村书店出版。分自序、引言及甲、乙两部。论述乡村建设运动之缘起和对中国旧时社会结构的认识;论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为中国是一个“乡村国家”,其“社会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是不同于西方中古及近代以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的社会,只用“伦理本位,职业分立”八个字,便“说尽了中国旧时的社会结构,——这是一很特殊的结构”。中国“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因中国在今日的崩坏,是由于“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故中国政治无办法,“国家权力建立不起来”。断言中国既不能走“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也不能走“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只能走“村治”的路,即推进乡村建设运动,以形成“图谋中国社会之积极建设的运动”,“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提出乡村建设的两个基本原则:“以理性求组织”、“以理性求程序”。“所谓理性,要无外父慈子孝的伦理情谊,和好善改过的人心向上。”要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来重建组织和秩序,也吸纳“西洋人的长处”,从而形成“新礼俗”,具体办法是建立新的“乡约”和“乡农学校”。收入《梁漱溟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