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熊十力 |
释义 | 熊十力(1884—1968)现代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冈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黄冈军政府参谋,参与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学佛。1922年受蔡元培聘至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唯识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入四川复兴书院、勉仁书院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居沪专事著述。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其哲学思想以儒为宗,糅合佛学。主要发挥《周易》、陆王心学和佛教唯识之学,融贯进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反求自识”、“境不离心”为基本命题,自建“新唯识论”体系。强调哲学的宗旨在于穷究本体,“本体非是离我的心而外在者”(《新唯识论》),故“天地万物皆吾一体”(《十力语要》卷一)。又认为本体流行,即有功能显用,有“翕”、“辟”二极;“翕”凝成物,“辟”运为心,相反相成,以此说明虽心物不二,却又辩证发展。肯定本体为道德的起源,“本体是万理之源,万德之端”(《体用论》)。认识论上,强调“返求本心”,自证自识,无待外求;主张通过“证会”功夫,即一种超知识、超经验的内心体验的功夫来达到主观(能)和客观(所)相合的境界。人生论上,以“本心”为真善美的价值尺度所在,进而论证儒家伦理道德的绝对性和至上性;主张“性修不二”,即本体(性)与功夫(修)是统一的,人若没有天然具足的本性,便不能因之而为善;而若不尽人力修习,则天性亦不能充分显发。又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独立、自由、平等”思想充实儒家“礼”和“仁”的内涵,提倡人格独立,摒弃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晚年所著《体用论》和《乾坤衍》,不再讲“境不离识”,而强调“体用不二”、实体不能离开现象而独立,对原先的唯心论思想有所清理。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十力语要》、《佛家名相通释》、《原儒》、《体用论》、《乾坤衍》等。今有《熊十力论著集》、《熊十力全集》。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