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澶渊之盟
释义

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宋辽于澶州战役中成立的一项不平等和议。和议规定:宋帝与辽帝以兄弟相称,宋帝尊辽肖太后为婶母;宋每年向辽输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沿边各守疆界,不得增修城堡、改移河道,不得交侵。这是宋建国后订立的第一个屈辱和议,对日后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力量的消长影响极大。因澶州旧称澶渊郡,故谓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宋辽和平盟约。景德元年(1004),辽军大举南下,绕越河北诸城,悬师深入宋境。宋大臣王钦若、陈尧叟密请真宗迁都南逃。宰相寇准力排众议,促真宗亲征。辽军破德清军(今河北清丰),进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伏弩射死辽大将萧挞览。真宗因寇准与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的催促,渡河登澶州城。宋军士气高涨,辽军处境不利。而真宗急于求和,先已遣曹利用赴辽营议和,至是辽遣韩杞与利用还澶州。十二月(1005年1月),双方遂订立盟约。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真宗与辽圣宗以兄弟相称,尊辽萧太后为叔母。澶州,郡名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订立的盟约。澶州亦名澶渊郡,故称“澶渊之盟”。辽统和十二年(1004)闰九月,圣宗与承天太后以恢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南十县为名,亲率大军南下攻宋,号二十万。攻保州(今河北保定)、瀛州(今河北河间)等城,不克。采取避实就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固守的城池,十一月,攻破德清军(今河南青丰)、通利军(今河南浚县西北)等,进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南),威胁宋都城东京开封。宋宰相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澶州。宋军在澶州城下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表示愿意与宋议和。宋真宗希望辽军早撤遣使求和。十二月,宋辽达成和议: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者。辽圣宗与宋真宗约为弟兄,宋尊辽承天后为叔母。盟约缔结后,辽军退兵。从此,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局面,战争减少,相对稳定,为中原同北部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闰九月,契丹圣宗和太后大举南侵,以统军使萧挞凛、奚六部大王观音奴为先锋,分兵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被宋将魏能挫败。萧挞凛和契丹圣宗、太后合兵攻定州,而宋将王超等列阵于唐河,却按兵不动。契丹气焰更盛。形势紧迫,寇准请真宗亲临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朝臣恐惧,皆欲退去,寇准强行留住。真宗面有难色,寇准切陈利害,指出如果真宗退朝,国事便危急万分了。参知政事王钦若密请真宗幸金陵(今江苏南京)佥枢密院事陈尧叟请天子驾临成都。寇准力排群议,坚辞请真宗亲征。十月,契丹抵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太后亲自擂鼓,城头矢如蝟毛,宋军死三万余人,但终未攻下,撤兵南下攻祁州(今河北安国)。十一月,真宗驾临卫南(今河北长垣北),契丹军进抵澶州,围城三面。宋守将李继隆等埋伏强弩于要害之处。契丹将萧挞凛自恃骁勇,骑马巡视地形。宋威虎将军张瓌暗发床子弩,萧挞凛额头中矢身亡。萧挞凛是首倡南侵者,契丹军锐气顿消,始有议和之念。真宗从卫南出发,驾前东西排阵使李维隆派人告捷,并以澶州北城街窄门低为由让真宗驻于南城。寇准坚决请真宗过河进驻北城。真宗登上北城城楼,黄龙旗高举,全军山呼万岁,气势百倍。十二月,宋与契丹正式签盟约。契丹提出索还后周世宗(柴荣)所收复的契丹土地,真宗不答应,但同意每年给契丹金帛。宋派殿直曹利用往契丹国议和,曹利用签订每年给契丹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契丹军北撤,宋军不予袭击。因和议定于澶州,澶州古称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又使宋辽之间得以维持百余年的和平相处的关系。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