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漏壶古代计时仪器名。利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亦称“刻漏”、“壶漏”。《初学记》:“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一般认为:中国漏壶起源于公元前三四千年的原始公社时期,发展于夏、商时代。《周礼·夏官》:“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悬壶以序聚渦……”,“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可见在周代已有了稍具规模的漏壶。中国最早的漏壶是在壶中插入一标竿,称为箭。箭下用一只舟承托,浮在水面上。水流出壶时,箭下沉,指示时刻,称“泄水型漏壶”或“沉箭漏”;另一种为水流入壶中,箭上升以指时刻,称“受水型漏壶”或“浮箭漏”;统称箭漏。泄水壶多为一只贮水壶,即单壶。中国和埃及均有出土。建国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和内蒙古杭锦旗发现的,都是西汉初期的单壶,结构简单,计时精度低。西汉末,已发展到叠加漏水壶,用上面流出的水来补充下面壶的水以提高流水稳定度。东汉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里已使用二级漏壶。晋时出现三级漏壶。唐初吕才设计四只一套漏壶。北宋燕肃又发明另一种在中间的一级壶的上方开一孔,使来自上壶的过量水自动从此分水孔流出,使水位保持恒定,因刻箭头上作有莲蓬装饰,故称莲花漏;最后一只壶内装一直立浮箭,以示时刻。中国现存最早的是元延祐年间的三级漏壶,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清以后,日晷和钟表等计时工具逐渐发达,取代了漏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