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之学,我国古代极为重视,但因长期相沿旧规,不加修正,故有时出现计算上之失误。明末,意大利人传教士利玛窦(Matthoeus Ricci)来华,西洋之天文历法之学随之传入。其后,日尔曼人汤若望(Joannes Adam)、比利时人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等相继前来,清廷授以官职,使之从事天文历法之推算。顺治二年(1645),汤若望上书建议修正历法,并呈进西洋天文仪器。清廷同意,任命汤若望与南怀仁为钦天监官,按照新法编订时宪书(历书),并颁布各省实行。汤若望修订之历法虽一度遭到钦天监正杨光先之攻讦而被废除,但不久即恢复。同时,南怀仁又制造天文仪器六件安放于观象台以观测天文。其后,康熙十年(1672)及乾隆九年(1744),清廷曾进过两次较大规模之天文测量工作,对观测到的恒星详加记载。观测到的星座数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