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交通事业
我国之交通事业,在清代有了很大发展。古代之陆路交通,一向以车、马为主,沿途设立驿站。自秦汉以来,将近二千年间,无甚变化。清初,由工部车驾司掌握全国驿站。各省所设驿站由一百余站至三百余站不等。清代后期,因受西洋文明之影响,旧日之陆路交通乃逐渐改变。同治四年(1865),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筑小型铁路,试行小火车,乃为我国铁路运输之开始。不久,该铁路即被步军统领饬令拆毁。光绪元年(1875),英商又在上海修筑淞沪铁路,并开始运行。嗣后,在洋务派重臣李鸿章倡导下,清廷始逐步修筑铁路。旧日之陆路交通遂大为改观。古代之水上交通,一向使用木船,由人工驾驶。明初,郑和下西洋时,乘坐之大船长达一百余米,宽六十米,可远涉重洋,已成为木船中之壮观。清代所制木船也无甚改进。自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以铁甲军舰击败清廷之水师,清廷重臣中之洋务派遂宣称“师夷之长”,倡导改进旧日之木质船舶。于是,近代之轮船始输入中国。最初,轮船运输业全由外商独揽。同治十一年(1872),李鸿章创办招商局,用轮船航行南北各大口岸,次年又开办航行长江之航线。从此,中国之水上交通才起了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