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九德古人指九种美德。在古籍中,所指随文而异。《逸周书·常训》:“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尚书·皋陶谟》:“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无悔。”此九德则为度、莫、明、类、长、君、顺、比、文。 九德九种美德。《尚书·皋陶谟》:“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意谓宽宏大度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办事认真,与人和顺而又处事果断,为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放得开而又能收得住,性情刚正而又不鲁莽,强劲勇敢而又合道义。认为这些是统治者所必须具备的品德。《逸周书·常训》也有“九德”之说,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九德”一词为中国古籍中所常见,内容随文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