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九品中正制 |
释义 |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曹丕称帝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具体做法是由中央政府选择朝廷中“贤有识鉴”的官员,按其籍贯兼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察访散在各地与其同籍的士人。依照士人的门第、德才评定其品、状。品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状是对士人德才行为的简短评语。吏部根据中正官呈报的品状,任用士人。品阶高的,官秩则高,反之则低。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初期,尚能重视士人的德才行为,坚持“不计门第”、“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及至魏末晋初,因中正官之职皆为世家大族所垄断,品评士人唯重门第家世,因之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操纵政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是曹魏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公元220年,曹丕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采用颖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按照各自的籍贯,兼任本州、郡的中正。中正负责察访籍贯隶属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士人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祖先做过什么高官,有几代人做过官,称之为“家世”,也称“品”,然后再看本人的才德,称之为“状”。中正要注明各人的“品状”如何,因而划分品等,然后向当时主管选择官吏的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官,品第越高,官职越大。已经授官的,每隔三年由中正负责向吏部推荐升降。这种以中正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的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东汉政权建立以来,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依仗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建立起大规模的坞堡庄园。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进一步扩充力量,成为武装割据的地方实力派。当时著名的豪强地主、士人名流,如李典、许褚、荀彧、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朗、司马懿等,就是代表。他们就是曹魏政权依靠的基本力量。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为了代汉自立,进一步向世家豪族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确立的。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由于担当中正一职的都是一些大族名士,评定士人的品第,就逐渐地不凭才能,单纯以家世声名的高低决定。这样,九品中正制自然成为维护大族权益的工具。豪族地主因此垄断了做官的权力。到西晋时已经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从法制上肯定了东汉以来世族垄断官位的事实,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东晋司马氏政权,在实行九品中正的同时,还在法律上承认官僚世族按品位占田、占佃客和荫庇亲属等特权。这不仅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物质保证,更便于大族封山占泽,吞并土地,肆意扩张自己的势力。 九品中正制,全凭世资取官,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渠道。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多,经济力量逐渐扩大,自然要求在政治制度上有适当改变。因此,到南北朝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内容已经不尽相同。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