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洛阳 |
释义 | 洛(雒)阳城名、县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白马寺东二里洛河北岸。原为周成王时周公营建雒邑的成周城,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加以扩建,为春秋后期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战国时改称雒阳。因位于雒水之北得名。地处天下之中,漕运方便,而且左据成皋,右阻渑池,前有伊阙,背靠大河,利于防守。东周以后,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均建都于此;新莽以此为陪都。绿林起义军所拥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以后至北周先后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治。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大都市之一。东汉、魏、晋、北魏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荣的都市之一。汉魏故城,据《元康地道记》:“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故又称为“九六城”。北魏时,有三市:西面西阳门外有著名的洛阳大市,附近是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区。南面宣阳门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区。交易农产品和牲畜的小市,则在东面青阳门外。东汉时,有太学生三万余人。明帝所建的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北魏全盛时,全城有佛寺五百所;又于龙门凿石窟佛像,是我国伟大的艺术珍品。北魏末年,城被毁于战火。隋以后废。一在汉魏故城西十八里,即在今洛阳市。隋大业初建,以为东都;武周续修,改称神都。隋、唐洛阳故城,据《新唐书·地理志》:“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东西五千六百一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周围约七十里。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东、南、北三市,唐又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为陪都。隋以后先后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今洛阳旧城系金哀宗时改筑,周长八里三百四十五步,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来对汉魏、隋唐故城遗址都作过考古勘查,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