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法言 |
释义 | 《法言》西汉扬雄著。十三卷。体裁摹拟《论语》。内容以儒家传统思想为中心,兼收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交,万物生”(《修身》),天地产生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反对“天命”与神仙方术,提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君子》)。重视知识的运用,“学,行之,上也”(《学行》);“夫智(知)用不用,益不益,则不赘亏矣”(《向道》)。强调凡言必有验证。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强调修身立本,主张人之行为须以儒家经典为标准。重视诗文的讽谏教化作用。有清人秦恩复石研斋嘉庆景刻宋治平本(诸子集成本),四部丛刊景印秦刻本。注本有晋李轨《法言注》、北宋司马光《扬子法言集注》,另有近代汪荣宝《法言疏证》和《法言义疏》,内容较详备。 法言哲学著作。西汉扬雄著。十三卷。模拟《论语》,所论皆以儒家思想为旨归。其中《吾子》、《问神》、《君子》等篇论及文学问题。提倡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模式,在内容与形式关系上要求“弸中彪外”(《君子》)、“华实相副”(《修身》),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为归(《问神》);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又要求“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问道》)。其对当时辞赋过肆文辞以至讹滥的批评尤中肯綮。然立论多拘执儒家正统思想,以至为征圣宗经而倡文必艰深之说。旧有晋李轨、唐柳宗元、北宋宋咸、吴祕注和司马光集注本,元明时汇刻为五臣音注本十卷。宋刊本李轨注十三卷附宋阙名音义一卷,为现存较早本子,通行有近人汪荣宝《法言义疏》二十卷,收入中华书局1987年版《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 法言书名。西汉扬雄著。凡十三卷。因文字体例效法《论语》,故名。阐发儒家思想,以尊经宗圣为指归。崇尚孔子,自比孟子,以尧舜文王之道为正道。认为不合于儒家经义之书不能称书,不合于儒家经义之言不能称一家之言。主张“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吾子》),以圣人之言定是非。书为语录体,形式模仿《论语》,分《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十三卷。主张由圣人君子推行王道,教化人民,并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部分内容有反对神权和宿命论的倾向,所言多因袭前人而少新意,被苏轼讥为“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说”。此书在宋以前颇为世所重,注家甚多。最早有东汉侯芭、宋衷注,不传。晋李轨《扬子法言注》,为现存之最早注本。清汪荣宝《法言疏证》(又名《法言义疏》)集北宋司马光《法言集注》以后的研究成果,颇为详备。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