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法眼宗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属南宗“青原行思”系,唐末五代之际文益所创。因文益被南唐中主李璟谥为“法眼大禅师”,故名。以禅宗的基本主张,兼取华严宗“六相”(总、别、同、异、成、坏)教义,宣传“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宗旨。其宗风提倡“对病施药”、“量身裁缝”,颇似曹洞宗。盛于五代末、北宋初,后即衰微不传。吴越末年,传入朝鲜。 法眼宗中国佛教派别。禅宗五家之一。创始者五代文益,南唐中主李璟赐谥为“大法眼禅师”,故名。属南宗青原法系。文益撰《宗门十规论》,指出当时禅宗十弊,加以戒饬,并提出“明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人天眼目》卷四载,该宗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为“纲宗”,取华严宗“六相”教义论证世界“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否认外界真实差别和矛盾。称其禅风是“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文益弟子德韶(891—972)受到吴越王钱俶的崇信,尊为国师,后住通玄峰顶,有偈示众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劝学人内心觉悟。再传弟子延寿撰《宗镜录》百卷,对禅宗只重直观、不读经书的流弊有所批评,广引经论,明佛菩萨与众生皆具“清净”佛性,“从本以来,性自满足”。宋初极盛,宋中叶后,衰微不传。吴越末年,高丽王派僧36人从延寿学法,此宗传入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