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法界
释义 法界梵文Dharmadhātu的意译。佛教名词。佛教认为,诸法万殊,各有分界,故名“法界”,泛指一切“存在”。有二义:有指宇宙现象界的全体,称“事法界”,此“界”即“分”义,表示事相之间的差别性;亦有指宇宙万有的精神性本体,称“理法界”、“一真法界”,此“界”即“性”义,表示事相之间的同一性。《华严法界玄镜》:“然事法名界,界则分义,无尽差别之分齐故。理法名界,界即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
法界梵文Dharmadhātu的意译,音译“达摩驮多”。佛教用语。有多种用法:(1)十八界中之“法界”,特指“意识”所缘虑的对象。《俱舍论》卷一:“受、想、行蕴、无表、无为总名法处,亦名法界。”这些不只是感官直接感觉的对象,而且是思维理解的对象。(2)泛指各种事物。界指分界,即事物的类别。《俱舍论》卷八:“能持自相,故名为界,或种族义。”一切事物种类自性各别不同,一一称为法界,如三界、十八界。(3)指现象的本源和本质,尤其指成佛的原因,与*真如、空性、实际、无相、实相等概念的性质相同。《辩中边论》卷上:“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由无倒义说为实际,非诸颠倒,依缘事故;由相灭义说为无相,此中永绝一切相故;由圣智境义说为胜义性,是最胜智所行义故;由圣法因说为法界,一切圣法缘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义。”《成唯识论》卷二等,特指能派生万有的精神性实体种子:“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子差别名故。”隋唐以来,中国佛教各派对“法界”的解说很多,如华严宗创“法界”缘起,立四种法界,天台宗立观门十法界,密宗立密教十法界。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