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油漆术 |
释义 | 油漆术唐代盛行“夹紵造像”,就是用紵和漆塑造的空心佛像。制作时用泥沙或竹(木)片作胎,将紵和漆一层层地涂布上去,最后抽去内贻(有的竹(木)片不一定抽出),雕塑成像。最突出的是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85)所造的一座巨大佛像,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紵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中说:“周证圣元年,薜师名怀义,造功德堂一千尺(高)于明堂之北,其中大像高九百尺,鼻如千斛船,中容数十人并坐,夹紵以漆为之。”这种漆制的艺术精品,在我国未能保存下来,在日本还有这种实物遗存。供奉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我国高僧鉴真和尚像,就是鉴真弟子用干漆夹紵塑造的,日本人把它称为“国宝”。 “剔红”技术发明于唐代。方法是先在胎体上涂刷数层朱红底漆,在漆上刻划出原设计的深花纹,以后每上一道朱漆,就将已刻花纹上余漆剔去,到了一定厚度再刻浅花纹,逐次进行,就显出有立体感的朱红色艳丽图案,花纹准确生动,有漆不脱裂和节省雕刻时间等优点。 在前代嵌镶金银的基础上,唐代又革新出称为“金银平脱”的工艺,就是在漆胎上胶粘刻花金银簿片,再上漆加以磨光,显现出金光灿烂的花纹。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