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汤化龙 |
释义 | 汤化龙(1874—1918)清末民初湖北蕲水(今浠水)人,字济武。清光绪进士,授法部主事。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宣统元年(1909)归国,被举为湖北咨议局议长。次年十六省咨议局代表开联合会于北京,推为主席,领衔上书吁请速开国会。三年参与组织宪友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任湖北军政府政事部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副局长,未赴任。参与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并入统一党。4月又发起组织共和建设讨论会。后历充共和党干事、民主党干事长、进步党理事,并历任临时参议院副议长、众议院议长、教育总长兼学术委员长等职。1916年参与组织宪法研究会,发刊《晨钟报》(后更名《晨报》)。1918年一度任段祺瑞内阁内务总长。旋辞职,赴日、美考察,在加拿大遇刺身亡。汤化龙 1874—1918清末著名立宪派。字济武,湖北浠水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进士,授法部主事,旋任山西大学堂国文教习。1906年留学日本,入政法大学习法律。在学期间,曾与留日学生成立政法交通社,组办杂志,并撰写《大清违警律释义》等文。1908年回到汉口,倡导立宪政治。次年当选为湖北谘议局副议长、议长。1910年各省谘议局在北京成立联合会,被推为主席。时载沣组“皇族内阁”,全国舆论哗然。汤化龙屡次领导各省谘议局,组织国会请愿团请愿,要求清政府立宪。由于发表演说言词激烈,以“滋生事端”干预朝政被逐。武昌起义后,历任湖北军政府民政总长、政事部长、编制部长等职,参与制订《鄂州约法》,曾代表黎元洪接待美国领事,交涉既往条约、债务及建立共和国政体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电请各省谘议局响应武昌起义,言词激烈,坚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要求各省“望即剑履,奋起挥戈,还我神州”(节通电原文,转引自《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下第610页)。但他对革命又持权变态度。支持黎元洪,排挤革命党人。11月汉阳失陷前,临危出走,时人讥为“逃官”。次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委以法制局副总裁,不就,旋被选为民主党总干事,邀梁启超入党。1913年2月依袁世凯授意,促成共和、统一、民主三党合并为进步党。4月出任参议院议长,后任教育总长。支持袁世凯,反对二次革命。及袁欲行帝制,辞去,参加护国讨袁。袁死后追随段祺瑞,复任众议院长。1917年5月段被黎元洪免职后,随段赴天津。及张勖复辟,任段祺瑞讨逆军总部参议。乱定,段再组阁,任内务总长。由于反对恢复复辟时被解散了的国会,遭护法军通缉。次年出国游历,9月1日,在加拿大遇刺身亡。著作见《蕲水汤先生遗念录》。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