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江西诗派 |
释义 | 江西诗派指以宋黄庭坚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最早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八。该集引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奉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饶节、徐俯、李彭、晁冲之、江端本、杨符、谢、夏倪、林敏功、潘大观、何觊、王直方、僧善权、高荷等二十五人。然他书所载名单与之尚有出入。此后还有人将吕本中、曾幾、陈与义等人亦列入江西诗派。元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将杜甫与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诗派中人并非全为江西籍,而以其宗主黄庭坚乃江西人而得名。此派并没有明确的创作理论主张,但他们之间有相近的审美见解与相似的创作风格。黄庭坚论诗歌创作应“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并提倡“点铁成金”,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还称其曾示人“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在当时人中有较大影响。其他如陈师道论学诗如“学仙”,韩驹论诗如“参禅”,吕本中论诗主“活法”。都反映该派诗人在创作形式上刻意求新,努力探索的精神。并形成生新拗峭,不蹈袭前人的创作特色,但不免流于题材内容狭窄、以学问为诗、风格苦涩枯淡的弊端。此派在理论与实践上反映了宋诗的基本特色,在中国诗歌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南宋的大家杨万里、陆游、姜夔等都受其濡染,其余波一直影响到近代同光体诗人。 江西诗派宋诗流派名。创始人为黄庭坚。庭坚师法杜甫,谓作诗当“无一字无来处”,主张熔铸故实,“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而出以新意,反对陈言熟滥。其诗喜用僻典奇字,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风格生新瘦硬。虽未免流于艰涩险怪,然气象森严,谨严整密,自成一家,为人崇奉,遂于北宋后期蔚为一大流派,影响所及,直至明清。此派中人皆宗法庭坚,庭坚江西人,故称江西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六人。南宋末方回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江西诗派宋代一个诗歌流派。它以南宋吕本中所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吕本中罗列了该派诗人共二十五人,其中江西诗人黄庭坚为创始人。这一派的著名作家还有陈师道、潘大临、徐俯、韩驹、吕本中等。元代诗评家方回的《瀛奎律髓》称,此派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实际上江西诗派的首领是黄庭坚。黄主张作诗应该“无一字无来处”,应该多读古人书,“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答洪驹父书》)提出“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的“换骨法”和“窥入其意而形容之”的“夺胎法”。(见《冷斋夜话》卷一所引)他有一首诗写道:“妙在和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他下虎口著,我不为牛后人。”(《赠高子勉》)表达了他在诗歌创作中求奇尚险的思想倾向。他推崇杜甫,但并不是重视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而是看重杜甫的技巧。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不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题材,选用词语,创造新鲜意境,而是在体制、句法、押韵、用典等形式技巧上下工夫,追求字字有来历,走上形式主义道路。他的诗大都内容贫乏,缺少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只有《登快阁》、《新喻道中寄元明》等冲破其诗论束缚的少数诗篇,表现出清新明快的风格。江西诗派是宋代诗坛上一个重要的流别,其影响相当深广,南宋许多著名诗人如杨万里、陆游等都在艺术上受到江西诗派的熏陶,元代仍受江西诗派的影响,甚至在清代江西诗派还曾风靡一时。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