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汉赋
释义
汉赋汉代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初期多为骚体,形式近于《楚辞》。景帝时,枚乘作《七发》,开创一种比较散文化的新体赋。后人所谓汉赋,多指这种新体赋而言。武帝后,新体赋日益繁荣,分大赋、小赋两类。大赋铺陈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场景,旨在歌功颂德,仅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代表作有司马相如《子虚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等,文字富丽堂皇,颇有气势,但往往夸张失实,堆砌辞藻,辗转模拟而少新意。小赋篇幅较短,内容广泛,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风格比较清新。著名作品有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汉赋在流传过程中多已散佚,现存汉赋包括残篇在内,仅二百余篇,收录于《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等书。

汉赋 

赋原是《诗》中铺陈其事的一种表现手法。战国时屈原运用这一手法“发愤以抒情”,创作了“骚体”,荀况以赋名篇使它成为一种文体的名称。至汉代文人将骚体与散文的表现手法相熔铸,创造了一种半诗半文,韵散相杂的新文体,即汉赋。由于汉代上层统治集团的提倡,赋的创作盛极一时。据《汉书·艺文志》载,至班固时赋已有一千零四篇。初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其形式与《楚辞》没有什么区别。后来枚乘作《七发》,开创了一种进一步散体化、以铺张为能事的新赋体。经过司马相如等著名赋家的发扬光大,新体赋在武帝以后繁荣起来,成为汉赋的主流。新体的汉赋一般又分为大赋和小赋两类。从内容上看,大赋多是铺叙夸耀都城、宫殿、苑囿之盛和帝王大规模行猎的场景,旨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迎合统治者好大喜功、追求享乐的心理,而在篇末寓讽谏之意。主要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者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等。这些大赋写得富丽堂皇,很有气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一的汉帝国的声威和上升时期封建统治阶级既穷奢极欲又发扬蹈厉的风貌。但大赋为达到形式上的华美恢宏,往往夸张浮饰又大量堆砌词藻,喜用冷字僻词以炫博争奇,兼之后期的大赋多摹拟而少创新,行文板滞,这些都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小赋篇辐较短,或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比较广泛,风格比较清新,主要流行于东汉。著名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