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气质
释义 气质中国哲学史中指人的生理、心理的素质。北宋张载提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经学理窟·义理》)认为人们通过后天的习学,可以改变原有的素质。并提出人性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南宋朱熹以为“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朱子语类》卷四),故人性有善与不善的区别,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只是理,无有不善。而人的“气质之性”则不然,“此性堕在气质之中,故随气质而自为一性”(《答徐子融》),随各人气质的不同而有善恶,由此而产生圣愚贤不肖的种种人物。明末刘宗周反对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说:“义理之性即气质之本性。”(《蕺山语录》)明清之际王夫之亦主此说,并作了进一步论述:“质是人之形质,范围著者生理在内。形质之内,则气充之,而盈天地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读四书大全说》)清颜元断定人性不能离开气质,没有人的形质就不存在先天的理义之性,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灵而能为者,即气质也,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也。”(《四存编·存性篇》)。戴震也认为性只是气质,“人之为人,舍气禀气质,将以何者谓之人哉?”(《孟子字义疏证》)除气质之外无所谓性。坚持气质即性的一元论观点。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