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民贵君轻 |
释义 | 民贵君轻孟子的政治主张。《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朱熹注:“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孟子强调民为国家根本,得天下之要在得民,得民之要在得其心。指出丧失民心是君亡国灭的主要原因。进而主张:天子传君位于某人,必须得民之认可;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不行仁政的暴君,可以流放、诛杀。商汤之放夏桀,武王之伐商纣,乃诛一独夫而非弑君,应予以肯定。 民贵君轻战国孟子的政治思想。仁政学说的核心。渊源于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孔子曾提出,仁者应当做到“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民心最重要,而社稷(土、谷神喻国家)为次,君主为轻。强调“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保护劳动力,并把它束缚在土地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前提。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民心”向背的历史作用。这种主张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撰《明夷待访录》,继承并改造此说,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批判君主专制,为百姓要求政治改革的先声。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