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欧阳德
释义 欧阳德(1496—1554)明泰和(今属江西)人,字崇一,号南野。王守仁门人。嘉靖进士。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历刑部员外郎、南京鸿胪寺卿等职,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曾讲学京师,论良知之学,赴者达五千人。其学务真知实践。与罗钦顺辩“知觉与良知”之关系,认为“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良知”是道德观念;“知觉”是一般感知活动,“故就视听言动而言,统谓之知觉;就其恻隐羞恶而言,乃知其所谓良者。知觉未可谓之性,未可谓之理”(《南野论学书》)。以回答罗钦顺对陆王“良知”说的难问。谥“文庄”。著有《南野论学书》、《欧阳南野集》、《南野文选》。
欧阳德(1496—1554)明学者。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历官南京国子司业、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曾建龙津书院。师事王守仁,讲求良知之学。主张良知产生万物,“夫人神发为知,五性(喜怒哀乐视听言动等)感动而万事出”(《南野论学书·寄双江》),“视听喜怒之外,更有何物”(《答项瓯东》)。反对罗钦顺斥陆王以知觉为性,强调良知与知觉、良知与意的区别,认为视听言动皆知觉,不全是善;意有妄意、私意,有善恶。知觉和意不可谓之性、理,“知觉与良知,名同而实异”(《辨整庵困知说》)。在动静关系上主张“良知无动无静”,认为“学贵循其良知而动静两忘,然后为得”(《答周陆田》)。对于格物致知,虽认为“离事物则无知可致”,但主张“践形然后可以尽性”(《答陈明水》)。又说“良知本虚,致知即致虚”(《答贺龙岗》)。有《南野论学书》。
欧阳德(1496—1554)明诗文家、学者。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今属江西)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刑部员外郎,以学行改任编修,累迁礼部尚书。卒谥文庄。从王守仁学,以宿学居显位,遇事持正,能引掖后进。著有《南野集》、《南野文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三、《明儒学案》卷一七。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8:4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