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淮南子》 |
释义 | ![]() ![]() 《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左吴、田由、雷被、毛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徒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东汉高诱认为“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全书的基本思想出于道家,但又与道家有重大不同,它采纳了儒家的某些学说,“持以道德,辅以仁义”是全书的主旨。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淮南子》从唯物主义观点提出“道”的学说。所谓道,是作为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始基,是自然的规律。《淮南子》推尊道家,但明确地扬弃了道家消极地顺应自然的思想,对“无为而无不为”有全新的解释,“无为”只是教人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并不是不要行动;而有“为”则指那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动。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淮南子》对“道”及“道”如何产生万物的认识和理解同当时所取得的自然科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是有鲜明的唯物论倾向,极少神秘意味。《淮南子》已经素朴地意识到了自然规律性是人的合目的的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要顺应自然规律去行动,人就一定能达到他的各种目的。《淮南子》还提出和讨论了形、神、气的概念,在《淮南子》看来,人是自然的产物,其形神受于天地,“形”是人的身体,“气”是充斥于人体中的“血气”,“神”是人所独有的精神。并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淮南子》并不是部“谈空说有”的杂书。它持道绌儒排法的立场是与汉武帝外儒内法相对抗的,是西汉时期儒道之争的反映,书中亦不乏对武帝尊儒和好大喜功之微词。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