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桑弘羊 |
释义 |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主张实行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一系列经济改革。认为“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盐铁论·力耕》);“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盐铁论·复古》)。其主张在武帝支持下得以推行,打击了富商大贾及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西汉王朝经济实力。又主张抗击匈奴侵扰,反对“和亲”政策,组织屯垦以加强边防。武帝临终,授御史大夫,与大将军霍光等受遗诏共辅昭帝。后被指与上官桀等谋废昭帝立燕王刘旦,被杀。 桑弘羊(前152—前80)西汉政治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十三岁到长安宫廷当侍中。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制订和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置“均输”、“平准”机构,控制全国商品和价格,从富商大贾手中夺回了盐铁酒类和贸易的控制权,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并将各郡国铜币铸造权收归中央,铸造国家统一的“五铢钱”。主张抗击匈奴的袭扰,反对屈辱的“和亲”政策。认为边界区域与内地,“犹支体与腹心也”,“唇亡则齿寒”(《盐铁论·和亲》)。主张“险固”、“自备”,防御外来的侵扰,曾组织六十万人屯垦,以备御匈奴的袭击。昭帝年幼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在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坚持盐铁官营,认为兴盐铁,置均输平准,“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本议》),“亦所以赈困乏而备水旱之灾也”(《力耕》),“非独为利人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复古》)。反对“符瑞”说,认为:“四时五行,迭废迭兴,阴阳异类,水火不同器。”(《论灾》)指出水灾与旱灾、饥荒和丰年是“天之所为”(《水旱》)。次年,被控谋反昭帝而被杀。其思想保存在《盐铁论》中。 桑弘羊 前152—前80西汉政治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能力,十三岁入宫为武帝侍中。武帝时期,强化中央集权,发动了对匈奴的大规模战争,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加上安置流民和武帝的挥霍,使西汉初年以来积累的财富几近枯竭,财政出现危机,为摆脱这一困境,武帝于元狩三年(前120)起用桑弘羊,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主管财政,先后实行了卖武功爵,募民入粟,奴婢拜官等经济政策,以增加收入。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又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史称当时“民不益赋天下用饶”。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四人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商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政策,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提出了“以轻重御民”,“建本抑末”,“开本末之途”,“绝并兼之路”等主张,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与霍光政见发生分岐,又因为其子弟争官不得,而怨恨大将军霍光,遂与燕王旦、上官桀父子密谋废昭帝而立燕王旦,结果被霍光诛灭。其事迹见《史记·平淮书》和《汉书·食货志》。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