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格调派 |
释义 | 格调派形成于清乾隆初的诗流派,以著名诗人沈德潜为主要代表,其名称因沈德潜宗尚“格调说”而来。所谓“格调”即是指诗歌的“体格声调”。早在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就以“格调”为指归。沈德潜的学古主张与明七子如同一辙,他认为“诗至有唐为极盛”(《古诗源序》),而“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故作诗当以盛唐为宗,学习其句法格律,模拟其声音气象。另一方面他又十分明确地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力主诗歌创作应以“忠孝悱恻”、“温柔敦厚”为原则。这些诗学主张,非常符合帝王的愿望,清高宗曾作序称赞他的诗歌“远陶铸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矣”。因此沈德潜在当时文坛享誉甚高,影响很大,“海内之士尊若山斗,奉为圭臬,翕然无异词”(王豫《群雅集》)。其实,他的诗作缺乏创造性,身后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朱庭珍称其“所为诗平正而乏精警,有规格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筱园诗话》)。总之,沈德潜及格调派诗人在思想上、艺术上比较保守,对清代诗歌的发展并未起促进作用。这一派诗人主要以沈德潜门下王鸣盛、王昶、钱大昕、曹仁虎、赵文哲、吴泰来、黄文莲为主,沈德潜曾刊为《吴中七子集》。此外,杜依中、张文光、赵进美、顾大申、褚廷璋、张熙纯、朱彭等也皆以“格调”为宗。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