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校邠庐抗议
释义 《校邠庐抗议》近代冯桂芬著。二卷,凡四十篇。作者自称此书“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说,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校邠庐”是作者居住处,而“抗议”之名,是“用《后汉书·赵壹传》语”,为“位卑言高意”。近代较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论集。深感当时的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认为只有“采西学”、“制洋器”,即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才是富强之道:“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否则,“不独俄、英、法、美之为患也,我中国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何以堪之?”书中具体地论述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进行改革之必要,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使中国得以自强。此观点后为张之洞所采纳,发展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被戊戌时期维新派称为“三十年变法之萌芽”(见《湘学新报》第一册)。并以此书呈光绪皇帝阅,对戊戌变法产生一定影响。冯在世时,已有抄本流传。光绪九年(1883)正式刊行时,另加文章和附录,共计五十四篇。现有排印单行本。
校邠庐抗议文别集。近代冯桂芬作。二卷。前有自序。有光绪九年(1883)广仁堂刻本。另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刻本以及光绪十八年敏德堂刻本。又清末抄本,有点校。收录政论、奏议等文四十篇。
校邠庐抗议书名。清冯桂芬撰。二卷,四十篇,附录七篇。冯氏参与镇压太平天囯革命活动,深以清朝封建统治内忧外患为虑,亟思有以革新图强之道。是书为中国较早的一部带有改良主义色彩的政论集。内容涉及选拔官吏、财政金融、土地赋税、对外贸易、工农业生产、采用西学等,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所谓“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说,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这种思想主张不久为曾国藩、张之洞等洋务派所赞赏和利用,并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薛福成、郑观应等所继承和发挥,作为变法图强的论据,对戊戌变法有一定影响。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