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河岳英灵集》 |
释义 | 《河岳英灵集》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意义。这个选本遴选了开元二年(714)到天宝十三年(754),四十年间二十四位诗人的二百三十四首诗作(该集序称二百三十四首,今本存二百二十九首)。入选诗作代表了这一时期诗人的最高成就。正是这些诗人(其中包括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王昌龄等名家)直接铸造了中国诗史上的盛唐规模。殷璠在序中从风骨和声律两方面总结了建安以来诗歌演变轨迹,指出直到“开元十五年(727)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殷氏该集编选的标准是“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一句话,就是风骨、声律兼备。声律和风骨的完美结合,殷氏称之为“兴象”。这种编选原则直接表现在他对具体诗人的评价上。评崔颢是“风骨凛然”,评储光羲是“格调高远,趣远情深”,评孟浩然是“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开元十五年前后,唐诗逐渐走向鼎盛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的形成亦大致在此前后。《河岳英灵集》中选入的山水诗具有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气象开阔的特点。该集选入的边塞诗,无论是风光描绘或叙事抒情都真切生动,充溢着高远的时代激情,具有雄浑刚健的气象。无论是田园山水诗还是边塞军旅诗,其总体特征是声律和风骨的完美融合,有着整篇通体的诗美境界。这种诗美不仅是建唐百年来,诗人审美理想的实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高的审美规范。只有在盛唐时代,才能提供这种诗美理想实现的契机。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