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杨简
释义 杨简(1141—1226)南宋慈溪(今属浙江)人,字敬仲,因筑室慈湖(德润湖)上,学者称慈湖先生。乾道进士。入仕初为富阳主簿、乐平知县,后为国子博士、秘书郎。庆元学禁遭斥,以祠官居乡十四年。晚岁出知温州,官终宝谟阁学士。为富阳主簿时,陆九渊归家过境,以断扇讼例使其悟“本心”,遂以师礼事之。后作《己易》、《绝四记》等文,谓:“易者,己也。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又谓:“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皆之所为也。”(《己易》)将宇宙之存在和变化过程归结为个人主观精神的作用。提出“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诉诸直觉之主张,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学”。著作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及后人纂辑之《慈湖遗书》。
杨简(1141—1225)南宋哲学家。字敬仲。慈溪(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因筑室德润湖(慈湖),世称慈湖先生。乾道进士。曾官乐平知县、国子博士。继遭远斥,以祠官家居。后又起任温州知府。官至宝谟阁学士。曾从学陆九渊,成为陆九渊心学的重要传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心的产物,进而提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这所为也”(《慈湖遗书·家记一·己易》)。把陆九渊的心学发展成为“万物唯我”的唯我主义。认为人心或人的本性本善,因意生则失心、失道,为恶,“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不起不昏”(《诗解序》),“人性皆善,皆可以为尧舜,特动乎意,则恶”(《乡记序》)。受佛教“心如明鉴”、“心念不起”说的影响,提出“毋意”、“无念”的修养方法,反对人的一切意念活动,认为“有知则有意”(《慈湖遗书·论〈论语〉下》),“无思无虑是谓道心”(《杨氏易传·睽》)。主张使心保持原来无尘无垢的“明镜”状态。“意虑不作,澄然虚明,如日如月,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此永也”(《永嘉郡学永堂记》)。这种以“意”即“恶”说的人性论实际上是神秘主义、蒙昧主义的理论。但杨简所讲的“心”还具有封建伦理的特性,“(心)不起意,非谓都不理事”,而是“凡作事只要合理”(《慈湖遗书·论〈中庸〉》),要合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自有”(《杨氏易传·睽》)。否定外界事物的差异、变化,认为“吾道一以贯之,未尝异动静,有无万一而为殊也”(《慈湖遗书·论诸子》)。“今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此其不恒者皆形也”(《杨氏易传·恒》)。断定飘风骤雨亦无变化可言。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杨氏易传》。
杨简(1141—1226)宋哲学家、诗文家。字敬仲。明州慈溪(今属浙江)人。世称慈湖先生。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历任国子博士,著作郎,将作少监、国史院编修官,实录检讨官等。求去,以宝谟阁学士、慈溪县男、太中大夫致仕。文存一百余篇,《深明阁记》、《象山先生行状》、《东山赋》等,质朴雅正。其他如《家记》、《纪先训》等,杂录论经史治道之说,规模条贯,义理精深。诗存一百二十余首,率易而颇富机趣,如《咏春》、《偶作》、《绝句》等。有《杨氏易传》二十卷,《五诰解》四卷,《慈湖诗传》二十卷,《先圣大训》六卷,《石鱼偶记》一卷,《慈湖遗书》十八卷等传世。生平事迹见《宋史》卷四〇七、清冯可镛、叶意深编《慈湖先生年谱》。

杨简  1141-1226

南宋哲学家。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宋明州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乾道五年(1169)中进士,授富阳主簿。后为绍兴府司理。知乐平县,兴学养士,以化民风。绍熙五年(1194)召为国子博士,上书抗言赵汝愚之贬,遭斥,主管崇道观。嘉定元年(1208),授秘书郎,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兼权兵部郎官。后知温州,移文首罢妓籍。势家宅第阻障官河,即日除之,民因称之为“杨公河”,尊贤敬士,言行依礼。恤民如子,居官廉俭,百姓皆画像而供之。迁驾部员外郎,累迁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转朝散大夫,后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曾师事陆九渊,剔除陆氏心学体系中理、气等范畴,把陆氏心学发展到唯我主义。反对人的一切意识活动,提出“毋意”、“无念”的修养方法。否定事物的差异变化。著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先圣大训》等。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1: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