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

 

常识 李翱
释义 李翱(772—841)唐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人,字习之。贞元进士。自幼学儒,博雅好古。历任校书郎、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卒谥文。师从韩愈,文章见称当时。力主排佛,发展了韩愈学说。但接受佛教“见性成佛”观点,提出人性皆善,因情所惑,故有凡、圣之分。主张“正思”,使心达到至诚,灭绝情欲,以复其性。认为“知”乃心之诚明映照万物所致。坚持别贵贱、高下、内外之等级名位。其说对后代理学深有影响。有《李文公集》,与韩愈合著《论语笔解》。
李翱(772—836)唐哲学家、文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历官国子博士、庐州刺史、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山东南道节度使等。哲学上受佛教影响很深。著《复性书》,提出复性说,糅合儒、佛,以《中庸》为依据,“以佛理证心”,用佛教的方法来修养儒家的心性。与韩愈一样认为性是基本的,情从属于性:“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提出性善情恶说。认为人的本性天赋至善,圣凡无别。“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但其本性受到“接物而生”的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的迷惑,“情既昏,性斯匿矣”,“七者(喜、怒、哀、惧、爱、恶、欲)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认为人的情犹如水中的浑沌,火中的烟雾:“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故主张去情复性,认为复性之道在于“视听言行,循礼而动”,“忘嗜欲而归性命之道”;“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然后“能尽物之性”;“弗虑弗思,情则不生”,然后为“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最后达到“至诚”的圣人境界,“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在认识上,反对人的正常认识过程,把“致知”解释成“不应于物”的至知,取消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他为宋明理学准备了哲学理论和方法,实为宋明理学的先驱。政治上以卫孔孟之道为己任,认为“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矣”(《李文公集·答朱载言》)。从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出发,强调道德的社会功能,认为“非武功不能以定祸乱,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借助道德教化,可以“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论事疏表》)。反对过分榨取劳动者:“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平赋书》)提出改税法,宽租赋,主张以此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还主张“革去弊事,复高祖太宗之旧制”(《论事疏表》)。曾从韩愈学古文,“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新唐书·李翱传》),在当时古文运动中自成一家,后人常以韩李并称。有《李文公集》。
李翱(772—836)唐散文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十六年为义成军观察判官。元和元年(806)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考功员外郎。十五年出为朗州刺史,后为庐州刺史。大和三年(829)拜中书舍人,累迁至户部侍郎,后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世称李文公。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与参加者。尝从韩愈学古文,然自视甚高,称韩为“兄”为“友”,不自居弟子之列。文道关系上偏重于道,认为“道”即指“尧、舜、文、武、孔子之道”(《答侯高第二书》),同时,也注重文,指出:“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能必传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答朱载言书》)其文古茂浑厚,详略得当,发展了韩文平易一面,宋人或以其与韩愈并称为“韩李”。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之列。《四库全书总目》评其文“立言具有根底,大抵温厚和平,俯仰中度,不似李观、刘蜕诸人有矜心作意之态”。《杨烈妇传》、《高愍女碑》等篇均为佳作。《来南录》开日记体游记散文先河。有《李文公集》。《全唐诗》存其诗七首。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六〇、《新唐书》卷一七七。

李翱  772—841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一说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授校书郎,官至京兆府司禄参军。元和初,为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他为官正直,性情刚急,论议无所避忌,他曾提出“用忠臣,屏邪佞,改税法,绝进献,宽租赋,厚边兵,开言路”(见《新唐书·李翱传》)等进步主张。虽有才学,不被当政者赏识,官职久不得迁。至元和十五年(820),方升为考功员外郎,仍兼史职。后任郎州、庐州刺史。太和三年(829)拜中书舍人,后出为郑、桂、潭等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又转刑部、户部侍郎。官终检校户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元年(841)死于任所。翱为韩愈弟子,古文运动的骨干,无论在文章或思想上都师承韩愈,并有所发展。他提出“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主张,发展了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的创新理论,同时强调“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于一时,而不泯灭于后代”,这种主张,对北宋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他的散文平易质朴,富有激情,有《杨烈妇传》、《高愍女碑》较著名。他反对佛道,推崇儒家思孟学派,但所著《复性书》,却又渗透着佛学思想,开宋明理学的先河。有《李文公集》、《论语笔解》、《五木经》传世。
随便看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Qntri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3:2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