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筌 |
释义 | 李筌唐陇西(治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号达观子。曾隐居河南少室山,研究道教及兵书。开元时任荆南节度判官、仙州刺史(一说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传为李林甫排挤,入山访道,不知所终。认为“天者,阴阳之总名”,万物及人禽草木“俱禀阴阳而生”(《阴符经疏》)。反对卜筮迷信,提倡注重人事,认为国家须“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太白阴经·国家富强》)。并提出“任贤使能”、“明审法令”、“贵功赏劳”等主张。精于兵法,强调发挥主观作用,讲究时势权变,提出“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同上,《地无险阻》),“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同上,《人无勇怯》),“战阵无常势,因敌以为形”(同上,《兵形篇》)等。并对孙子“知己知彼”之说有许多具体发挥。著有《太白阴经》、《中台志》等,注有《黄帝阴符经》、《孙子》等。 李筌唐代道士。自号达观子。陇西(今属甘肃)人。居嵩山之少室,好神仙之道。开元(713—741)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一说为荆南节度判官;一说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时为权相李林甫所排挤,辞官入名山访道,后不知所往。作《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在《太白阴经》中,论及“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以反对卜筮迷信,主张改革政治。相传通晓兵法,曾注《孙子》,认为战争的胜负主要决定于人事,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传说在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一说他托黄帝之名而作)。今传有李筌《阴符经》注两种,一是《黄帝阴符经集注》中的李筌注,比较可信。一是旧题李筌《黄帝阴符经疏》三卷,疑是后人伪托。均收入《道藏》第55册。 李筌释文见“中国古代哲学·人物·道教”类。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