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李益 |
释义 | 李益(约748—约827)唐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君虞。大历进士。初为郑县尉,久未升迁,北游河朔,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进为营田副使,后宪宗闻其名,授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大历十才子之一。善歌诗,与李贺齐名,尤长七绝边塞诗。诗风悲凉慷慨。其长短歌行,讽时吊古,送别赠答之作,颇见真情。诗音律和美,传说每出一篇,乐工争相贿求。有《李益集》二卷。 李益(748—约829)唐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讽谏主文科,授郑县主簿。历参渭北臧希让、朔方李怀光幕。贞元初,复佐灵州杜希全、邠宁张献甫幕。十三年(797),入幽州刘济幕。元和中,召为都官郎中,历中书舍人、河南少尹、秘书少监、散骑常侍、太子宾客诸职。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诗名早著,《旧唐书》本传谓其“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诗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佳。自云“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故为文咸多军旅之思”(《从军诗序》)。各体皆工,尤擅七绝。明胡应麟谓其“可与太白、龙标竞爽”(《诗薮》)。《征人歌》、《塞下曲》、《夜上受降城闻笛》、《过五原胡儿饮马泉》等最为传诵。今传《李益集》(又名《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三七、《新唐书》卷二〇三、《唐诗纪事》卷三〇、《唐才子传》卷四。卞孝萱有《李益年谱稿》。 李益 约748—约829唐朝著名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大历四年(769)登进士第,六年登讽谏主文科,授郑县尉。擅长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工争相求取,唱为供奉歌词。其《征人歌》、《早行篇》被人画为屏障,广为流传。他少有痴病,而多猜忌,故时谓妒 ![]() |
随便看 |
|
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